你為什麼感覺孤獨,找不到喜歡做的事?
當一個人說自己「不知道喜歡做什麼」、「總是覺得孤獨」,這看起來是兩件事,其實可能有一個共通的根源:你不知道怎麼與自己共處。
你應該已經試過努力認識自己,找興趣、做規劃、建立習慣,也很擅長獨處、閱讀、冥想。只是有時當你安靜下來,一種不明確的空虛無聊又會湧上來——你感覺不到任何熱情,也不知道為什麼自己這麼不自在。
這很可能不是你的錯,而是某種從小養成的模式,並不是天生就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而是可能很早就放棄了探索。
自我探索卻常常被打斷的早期經驗
我們還小的時候,會自然而然地探索喜好:畫畫、唱歌、問很多問題、黏著某個玩具不放。但如果你的環境總是冷淡地打斷這些嘗試——「別吵了,你怎麼那麼多問題」、「畫這個有什麼用?快去寫功課」、「你怎麼這麼奇怪」,你就會慢慢學會一種保護機制:
探索自己是沒用的、會被拒絕、被貼標籤、被責備。
日常生活裡不斷累積的這些挫折感受,久了會變成一種信念:「我沒什麼值得喜歡的事情。」於是你不再靠近自己,不再相信那些微弱的興趣感受,不再花時間去照顧自己情緒,因為你內在其實偷偷認定:「這些都沒意義」。
開始依賴外界來證明你「夠好」
你會期待有一個人出現,他很熱情、很明亮,能夠拯救你無趣、無聊、無感的日常。你想要他愛你、看見你、陪伴你,因為你自己做不到這些。
這種渴望本身不奇怪,它是真實的,但也透露出一個根源問題:如果你只在「有人陪、有人愛」的狀態下才覺得自己有動力,當這個人不在的時候,你就會馬上失重。
於是你會很害怕孤獨、害怕失去,寧願留在變調的關係,因為你不想回到那個只有你一個人、又不知道該怎麼喜歡自己的狀態。
解方不是強迫「愛自己」
應該先問問:我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覺得做某些事沒用、沒意義?
也許你會想起某個畫面:
- 某次你哭了,大人說你「故意找麻煩」;
- 某次你很開心地展示作品,卻被說「也還好阿」;
- 某次你很好意想體貼別人,卻被暗示「太做作」。
種種事情當時你可能沒放在心上,但它們已經在內心埋下了「我不夠好」的信念。
重新接納那些被你放棄的自己
不是每個人都需要進行所謂「內在小孩療法」,也不是每個人都要像寫劇本那樣和童年自己對話。
但你可以試試:
- 當你又感到空虛、心慌,或者覺得不能不找點事情來做,先別責備自己。
- 不用馬上做什麼,只要多留一點注意力給「此刻的你」。
- 問問看:「我是不是又想逼我自己了?」
- 然後你可以做一點溫柔的事:泡杯咖啡、整理桌子、散個步,為這個時刻的自己,負責任地活一下。
不需要馬上找到「熱情」、「興趣」、「使命」,只要先慢慢培養願意陪伴自己的能力。
孤獨是種提醒
如果你能夠不排斥真正的孤獨感,就會發現「我總是在追求外界的回應,已經很久沒有向內看了。」
與其等待一個人來拯救你,不如練習接納自己,直到你可以感受到,我本身就是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