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覺得我很擅長弄丟朋友。」
這是一句輕描淡寫的話,在夜晚某個時間被丟出來。我愣了一下,卻又意外地理解。
其實我也是。那些曾經很要好的、親密無間的朋友,彷彿只要一不小心,就會在生活的縫隙裡慢慢失焦。
「可是你都把他們找回來了。」
這句話讓我有點暖,也有點不知所措。我開始回想,那些久違的重逢、突如其來的訊息、那些看似漫不經心卻又意義重大的「嘿,好久不見」。或許我們都變了一點什麼,也什麼都沒變。
有些人準備出發去另一個國度,過著與記憶中截然不同的生活,從曾經的反資本理想青年,變成會說「有時候錢也是達到目標的手段」的現實大人。
我們邊講邊笑,好像時光還停在2023。那時我們會沒事坐在學校的廣場上閒聊、彈琴、講廢話,無病呻吟得理直氣壯,好像年輕就是應該浪漫地浪費。
「為什麼突然想染橘色的頭髮?」
「因為我好想2023的我們,真的很想。」
那一年,我們好像都還是某種版本的自己,還不急著成為誰。
深夜的對話慢慢過渡到關於溝通、關於界線、關於什麼能說、什麼該留白。
我總覺得所有事情都可以被分享,語言對我而言是一種釋放。但在某個瞬間,我才意識到,原來這樣的「分享」有時可能是一種傷害。
「其實你也沒有真的站在他們的立場想。」
我愣住了,那是一種不曾察覺的盲點。我真誠地說出道歉,也開始明白所謂的「同理」,不只是理解,而是停下來、不急著表達。
「但說不定你會遇到可以理解你這樣特質的人呀。」
也許吧。或許不是找到某個完美契合的誰,而是讓彼此慢慢調整頻率,在關係中找到舒服的位置。
「你有沒有發現,你總是可以跟大家聊得很深?」
我笑了。對我來說,對話本身就是一種閱讀。情緒、語氣、停頓長短、眼神都是線索。我像是一個受器,不斷感應與回應。但我也知道,這樣的深度,不等於真正的親密。
我想說的是
「不是每一段深刻的對話,都是我打開心門的證明。不是每一份共感,都是情感的進入。」
我依然在意每一個人,只是有些人,可以看到我最混亂的樣子,仍然選擇留下來。那不是親疏的高低,而是性格與互動方式的差異。
我們聊到凌晨五點,從城市的夜晚聊到清晨的光,像是橫跨了一整年的對話。
有些人我們會弄丟,有些人會回來,有些人只是改變了存在的方式。關係不需要永遠如初,只要願意彼此靠近,調整步伐,那些變了與沒變的,都可以並存。
我慢慢明白,真正的親密,不是無所不談,也不是毫無距離。而是即使在邊界上走走停停,依然能找到屬於彼此的節奏。
那些可以承接我最不堪樣子的人,是我想要守護的存在。他們保護著我,也讓我繼續相信,情感的世界裡,有些東西,不需要被證明,只需要被感受。
結語|2025的夏天,練習喜歡現在的自己
我仍會偶爾想起2023,那些荒謬又熱烈的時刻。也會在一抹髮色中偷偷懷念。
但我也開始喜歡上2025的樣子。這一年,我擁有了好多次深刻的對話,不只是與某一個人,而是許多願意停下來聽彼此說話的我們。
如果可以,我希望這個夏天的某一晚,也能被某些人記住,那種安靜、真實、不用被標記卻能留存心底的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