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回家的路
家是什麼?電影《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Billy Lynn's Long Halftime Walk)裡,對林恩來說,是回到戰場與同袍並肩作戰,是家;在《碧海藍天》(The Big Blue)裡,對賈克來說,大海是家。
家,可能是魂縈夢繫裡牽掛的某個人;家,可能是首歌,像是鄧雨賢的〈望春風〉;家,可能是夢裡頭才會出現的臉孔;家,可能在旅程上,也可能是旅程終點,在一望無際的沙漠裡望見家,在蒙古草原上望見家;家,可能因為時空交錯或是處在不同宇宙裡,因著現實的原因遠離,可能是傳統,可能是偏見,可能是社會約定成俗,可能是責任,可能是旁人眼光。但每分每秒只要願意,與家的聯繫隨時可以重新連結起來。
音樂是什麼?是想像力,心與心的連結,文化與文化的連結,是人與人之間的溝通。音樂是管道、是引言人、是催化的媒介,音樂家們利用這媒介,透過他們的心、他們的身體、他們的眼、他們的手,用全身將音樂轉化成感動人的能量,帶我們回家。
馬友友下面的這段話深得我心:
家有很多種不同的形式,有實體的家、孩提時代的家、我們在記憶中建築的家、和許多其他種類的家。當你聆聽時,你會聽出我們的家是多麼不同。我們讚揚歧異,我們在探索中培育好奇心,在分享中建立寬宏雅量,在我們的家裡,全然陌生的東西所呈現的是一個珍貴的機會,讓我們得意建立新的事物。
再舉例來說,〈念故鄉〉、〈望春風〉、〈燕子〉、〈阿育王〉等曲子,絲路合奏團帶領我走了一趟世界之旅,在西班牙加利西亞風笛、塔布拉鼓、尺八、琵琶、笙、巴烏、嗩吶跟西方樂器大提琴、小提琴、中提琴,搭配上打擊樂的層層堆疊、相互交錯、此起彼落、上上下下的三百六十度交纏,各式各樣的樂曲風格展現其中。走了一趟地球,走了一趟想像之旅,眼神彼此心靈神會的夥伴之情,音樂之於世界,是最終目的也是手段,彼此呼應並產生絕對的共識。
不同樂器背後代表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背景的彼此交融與尊重,並且從中激盪出無限的美好與可能,臺上與臺下,因為彼此對音樂世界的想像走到一起,形成相同頻率,那是紐約,那是中國,那是印度,那是西班牙,那是臺灣,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與〈望春風〉可以是同一首曲子,可以訴說同樣的衷情,可以用相同的方式看待世界,為什麼呢?因為我們原本就是一體,音樂讓人們打破國界,所以就當大家在吵多元成家時,去聽〈芝加哥.絲路之旅〉,去聽馬友友,抬頭展望別的時空、別層位元是否有別種可能,或許會發現自己所堅持的信念系統,或許有機會一一被打破……。
但這真的不是重點,因為也沒有重點。重點是沒有,沒有重點,如果真要有一個重點,那就是找到自己回家的路,不管用什麼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