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點,天還帶著一點灰藍的色調,我從圓山站搭上了當天第一班往淡水的捷運。城市尚未完全甦醒,車廂裡只有零星幾位乘客,有的打著瞌睡,有的望著窗外漸亮的天色。

捷運穿過城市的靜謐,緩緩地往北行去,像一條甦醒中的銀蛇,載著我們往水岸的那一頭。


北投站時,清晨的陽光從車窗斜斜灑入,映在車廂內沉默的臉孔上,讓人感受到一種寧靜而淡遠的光芒。

接著是關渡,望出窗外,關渡大橋在霧氣中隱約可見,橫越淡水河,像是一條通往舊時光的長廊。

抵達淡水站時,才不過七點出頭。這個白日總是人潮洶湧的觀光景點,此刻出奇地安靜。走出捷運站,空氣中帶著一股潮濕鹹香的河味,微風輕拂臉龐,舒服得讓人忍不住深呼吸。

沿著河岸慢行,來到淡水老街邊緣,老火車頭靜靜佇立,那是過去淡水線的見證,如今變成拍照景點和回憶的標誌。

繼續往內走,穿越已經慢慢甦醒的淡水菜市場。賣菜的婆婆開始擺攤,市場裡傳來蔥、蒜、魚的氣味交織而成的生活氣息。

這裡不是觀光客的淡水,而是真正屬於當地居民的清晨日常。小巷弄裡有零星的早餐攤,有人在煎蛋餅、煮豆漿,炊煙裊裊升起,像是城市最柔軟的一面。

再往上走,來到重建街。這條街不像淡水老街那樣喧鬧,反倒帶有一種清幽的古味。據說這裡是早年淡水城的起點之一,街道兩旁的紅磚老房子、斑駁的牆面,無聲地訴說著歲月的痕跡。

此時的重建街人煙稀少,我一個人走在石板路上,耳邊只有微風聲和鳥鳴聲,宛如時光倒流。

吃過早餐,來到祖師廟,先合什莫拜一下。

原路返回市場變得熱鬧。販售的東西五花八門,從自種蔬果到手作糕點、再到古早味的黑糖糕、米血,甚至還看到有人在賣現炸的蚵嗲。

這樣的熱鬧像一個小型的嘉年華,不是為了觀光而造作,而是真正的庶民市集。攤販之間彼此熟識,叫賣聲中帶著情感和生活的節奏,讓我這個過客也忍不住買了一包熱呼呼的地瓜球,邊走邊吃。

我又沿原路折返,慢慢走回淡水捷運站。等車時,跟觀音山說聲早安。

回程的車廂比清晨熱鬧了些,但還不至擁擠。我靠在窗邊,看著河岸景色逐漸往後退,思緒卻還留在剛才的重建街市集中。

這趟捷運踏青,沒有繁華的景點,也沒有壯闊的風景,卻讓我看見台北邊陲的另一面——安靜的早晨、真實的市場、歷史的街道和簡單的生活節奏。在快步的都市中,這樣的慢行讓人重拾與城市的連結,也讓我再次想起,旅程並不總需驚奇壯觀,踏青,有時只是一場與自己和城市的輕聲對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