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用情緒撕裂孩子,他會用一輩子修補自己
🎭 小劇場
他六歲,做了一張塗鴉畫。畫上是爸爸、媽媽和他。
他拿去給媽媽看。「這是什麼鬼畫符?」她把紙揉了,直接扔垃圾桶。
他不哭,只是愣住。
她說:「哭什麼哭?一張紙,有那麼委屈嗎?」
那天開始,他的畫變成了黑色,畫面裡沒有人。
他開始小心呼吸,不敢笑、不敢說話、不敢做錯。
有天只是筷子沒拿好,飯桌差點掀了,他被拖去一旁,重重打一頓。
媽媽邊打邊說:「你活該!怎麼都教不會!」
他不明白:一個孩子能犯的錯,為什麼像天塌下來一樣?
直到長大後,他才知道——
他不是錯了,他只是成了情緒的出口。
🧠 心理學解析(家長視角)
在家庭功能失調中,**情緒轉移(emotional displacement)**是常見現象。
當父母無法處理自己的壓力與挫折,往往會將情緒投射在最無反抗力的對象——孩子身上。
這會產生:
- 孩子成為「情緒承接者」:任何風吹草動,都可能引發家長爆炸,孩子因此高度焦慮
- 羞辱型管教:貶低孩子的人格與價值,不處理行為本身,只否定存在本身
- 認知扭曲:孩子將「被打罵=自己不好」內化為自我價值感低落
家長若未自覺使用孩子來釋放壓力,長期下來會形成家庭中的隱性情緒暴力循環。
🧒 孩子內心的聲音(孩子視角分析)
孩子天生是敏感的,他們無法理解「你不是在罵我,是在罵你的人生」,他們只會覺得:
「我是不是很爛,所以你才一直不快樂?」
孩子的自我形象,來自你對他的反應。
當你不斷強調他的「沒用」「讓你丟臉」「活該」,他會相信那是事實,而非情緒出口。
他們會努力變乖、變安靜、變沒存在感,試圖不再惹怒你。
但這也意味著:你失去了原本那個活潑的孩子。
🧰 實用建議 · 如何斷開情緒暴力鏈?
- 在自己要爆炸時,先「離場」而非爆發
可以使用「90秒法則」:任何情緒湧現,給自己90秒深呼吸、離開現場,避免衝動反應。 - 用語言處理行為,不攻擊人格
✘:「你怎麼這麼笨!」 ✔:「這個部分我們可以一起再練習看看。」 - 親子之間也可以「道歉」與「修復」
當你發現自己失控,勇敢對孩子說:「媽媽剛剛太生氣,不該那樣說你,對不起。」 這不是示弱,而是讓孩子學習:情緒可以被修正,關係可以修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