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形的線:童年依戀如何影響你的「愛情體質」?💘
第二篇:隱形的線:童年依戀如何影響你的「愛情體質」?🤔
各位親愛的,上回我們聊了鮑比爺爺和安斯沃斯阿姨的依戀理論,是不是覺得很有趣?小時候和爸媽的互動,竟然會形成我們對愛的「預設程式」!今天,我們要來看看這條「隱形的線」是如何延伸到你成年後的親密關係,影響你的「愛情體質」!這要感謝兩位心理學家:辛蒂·哈贊(Cindy Hazan)和菲利普·謝弗(Phillip Shaver)!
💑 哈贊與謝弗:把依戀理論帶入成人世界!
哈贊和謝弗兩位心理學家,在1980年代把依戀理論從嬰兒研究延伸到了成人浪漫關係。他們發現,成年人在親密關係中的行為模式,竟然和嬰兒時期的依戀風格有驚人的相似之處!
他們認為,成年人對伴侶的依戀,就像嬰兒對父母的依戀一樣,是一種尋求安全感和連結的本能。你的童年依戀模式,會成為你愛情裡的「腳本」或「劇本」,潛意識地引導你在愛情中如何表現、如何回應,甚至如何選擇伴侶!🧠 「內在運作模式」:你愛情裡的「預設程式」!
還記得第一篇提到的「內在運作模式」嗎?這就是你愛情裡的「預設程式」!它包含了你對:
- 自己: 我是值得被愛的嗎?我可愛嗎?我值得擁有幸福嗎?
- 他人(伴侶): 伴侶是可靠的嗎?他們會回應我的需求嗎?他們會離開我嗎?
這些潛意識的信念,會影響你在愛情中的每個環節:
- 選擇伴侶: 你可能會不自覺地被某些特定類型的人吸引,即使那些人可能讓你痛苦。
- 溝通方式: 你如何表達需求、處理衝突、展現親密。
- 對關係的期待: 你對愛情和伴侶有什麼樣的預期和想像。
💔 愛情裡的「隱形影響」:為什麼總在重複?
你是不是常常覺得,自己的愛情故事總在重複某種模式?🤔
- 總是愛上「不對的人」?
- 關係總是無法長久?
- 在愛情裡總是感到焦慮不安?
- 很難真正投入一段關係?
這些,都可能與你童年時期形成的依戀模式有關!
- 如果你的依戀模式是安全型: 你在愛情中會比較自在,相信自己值得被愛,也相信伴侶是可靠的。
- 如果你的依戀模式是不安全型:
- 焦慮型: 你可能會在愛情中過度黏膩、缺乏安全感,害怕被拋棄,不斷尋求伴侶的保證。
- 迴避型: 你可能會在愛情中顯得疏離、獨立,害怕親密,不習慣表達情感,甚至會推開那些想靠近你的人。
- 混亂型: 你可能會在愛情中表現出矛盾、不穩定的行為,既渴望親密又害怕親密,讓伴侶感到困惑。
🔬 醫學根據:依戀模式,真的會影響你的「愛情腦」!
這不是玄學,而是有科學依據的!
[醫學研究] 依戀模式不僅影響行為,也影響我們大腦的神經迴路。研究發現,不同依戀風格的人,在面對親密關係中的情緒刺激時,大腦中處理情緒、獎勵和連結的區域(如杏仁核、伏隔核、前額葉皮層)的活躍程度和連結方式會有所不同。
- 例如,焦慮型依戀的人,在面對關係不確定性時,杏仁核可能過度活躍,導致更高的焦慮反應。
- 迴避型依戀的人,則可能在親密互動時,獎勵迴路活躍度較低,導致對親密感興趣不足。
這些大腦層面的差異,解釋了為什麼我們在愛情中會不自覺地重複某些模式,因為我們的大腦已經「習慣」了這種運作方式!
💡 小結:認識你的「愛情體質」,是改變的開始!
認識你的童年依戀模式如何影響你的「愛情體質」,是解開愛情密碼的第一步!這不是要你為過去找藉口,而是要你理解自己,然後選擇如何去改變。
下一篇,我們就要來詳細解析三種主要的「成人依戀風格」,讓你測測看,戀愛中的你,究竟是哪種「依戀體質」呢?敬請期待!🧐
#成人依戀 #愛情模式 #親密關係 #HazanShaver #依戀風格 #戀愛心理學 #關係模式 #內在運作模式 #愛情體質 #大腦神經迴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