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一的晨光,再次灑在「問心咖啡」那已煥然一新、靜待開幕的門面上。吳欣穿著整潔的襯衫與長褲,帶著嶄新的筆記本,準時踏入了店內。空氣中不再是裝潢材料的氣味,而是混合著新設備與咖啡豆的淡淡清香,預示著夢想即將啟航。
何問早已等候,他遞給吳欣的第一份正式任務,並非驚天動地,卻飽含深意:「吳店長,你的第一件工作,是設計我們新進員工報到時需要填寫的所有制式表單。」他語氣溫和卻認真,「從基本資料、勞健保加退保申請、到職須知簽認…等等。以後,這就是我們新夥伴加入的標準流程了。」這看似基礎的行政工作,實則是何問對她管理能力的初步信任與賦權——他將建立制度規範的起點,交到了她的手中。
緊接著,何問指向兩人過去兩個月嘔心瀝血、反覆打磨的那份厚厚計劃書:「然後,請你依照我們展開的計劃書,前面列舉的執行項目清單,」他的手指劃過紙頁上條列分明的待辦事項,「從第一項開始,一項一項,務實地去完成它。」這清晰的指令,既是考驗她將藍圖落地的執行力,也是對她「店長」身份的正式確認。
吳欣接過任務,眼神專注而堅定,沒有絲毫畏難。她知道,這空曠卻充滿生機的空間,將是她證明自己的舞台。
而第一個關鍵項目——辦理營業登記,何問選擇了親自陪同:「今天去辦營業登記,我跟你一起去。」他解釋道,「讓你實際走一遍流程,也熟悉一下面對公部門時可能會遇到的狀況。」這份細緻的引導,遠超雇主對員工的範疇,更像是一位導師對門徒的扶持。
前往辦理營業登記的路上,車窗外流動著城市的風景。車廂內,吳欣顯得有些安靜,或許是對新身份的謹慎,或許是對即將面對的行政流程感到些許壓力。
敏銳的何問察覺了這份沉默,他並未讓空氣凝滯,而是自然地開啟了話題,像朋友般閒聊。他詢問她大學時打工的趣事,引導她分享畢業後第一份工作的經驗,甚至聊起輕鬆的大學生活點滴。他的問題溫和而不帶壓迫,像春風拂過湖面,只為激起幾圈漣漪,緩解她的緊繃。
吳欣起初的回應略顯簡短,但在何問真誠而耐心的引導下,她漸漸放鬆,話匣子也打開了些許,分享起求學時在圖書館咖啡角打工的經歷,眼神中閃爍著回憶的光彩。何問靜靜聆聽,偶爾回應幾句,嘴角噙著溫和的笑意。這一路的閒談,無形中拉近了兩人的距離,也讓吳欣感受到這位老闆身上獨特的、超越雇傭關係的親和力。
抵達辦理地點,何問並未越俎代庖,而是讓吳欣主導與承辦人員的溝通,自己則在旁適時補充關鍵資訊或解答疑問。吳欣雖有生澀,但在何問沉穩目光的注視下,她努力克服緊張,條理清晰地說明、遞交文件。何問看著她認真應對的側臉,心中那份信任感又增添了幾分。
這趟行程,不僅是完成了一項行政手續,更是一場關於責任移交與默契培養的無聲儀式。
有了第一次並肩作戰的經驗,吳欣彷彿被打通了任督二脈。她展現出驚人的效率與條理,將何問交付的任務和計劃書上的項目,化為一個個具體的行動。
設計員工報到表單,她不僅考慮了基本法規要求,更細心地加入了「咖啡喜好」、「期望學習技能」等貼心欄位,希望能更了解未來夥伴。
在何問的信任與授權下,她開始獨當一面:聯繫水電瓦斯公司辦理開通,仔細核對費率方案;與裝潢施工團隊密切溝通,確保每一個細節都符合設計圖稿與功能需求;研究比對各家供應商的咖啡機、磨豆機、冷藏設備,擬定採購清單與預算,再與何問討論定案;親自撰寫人員招募廣告,篩選履歷,進行初步面試,挑選出兩位態度積極、熱愛服務的新進員工;同時,她也沒有忘記何問的期許,利用工作之餘的空檔,報名參加咖啡課程與飲調證照班,筆記本上密密麻麻都是知識點與心得。
何問則退居幕後,像一位沉穩的舵手,給予她充分的空間去施展,只在關鍵節點或她遇到困惑時,才適時提供建議與支持。他看著吳欣像一隻勤奮的工蜂,在咖啡館這個新生的蜂巢裡穿梭忙碌,那份專注與投入,讓整個空間都充滿了積極向上的能量。
兩個多月的時光在忙碌中飛逝,曾經空曠的店面,如今已被精心挑選的傢俱、閃亮的設備和滿室咖啡香氣填滿。萬事俱備,只待開門迎客。
終於,一張設計簡約卻充滿期待感的「試營運」海報,被吳欣親手張貼在明亮的落地窗上,同時也出現在了精心經營的社群媒體帳號上。
「試營運」的海報在陽光下顯得格外醒目。吳欣拿著平板,走到正在檢查咖啡機的何問身邊,語氣沉穩地報告:「老闆,我想選定下週三正式開始『試營運』。」
何問聞言,從咖啡機上抬起頭,眼中帶著一絲探詢的笑意:「哦?為什麼是週三?不是週一就開始?」他並非質疑,而是想聽聽這位新店長的策略思維。
吳欣顯然早有考量,她條理清晰地解釋:「根據我觀察的消費心理和過往數據,週一通常是所謂的『Blue Monday』,上班族剛從週末放鬆狀態切換回來,心情和消費意願可能相對較低。到了週三,『小週末』的感覺開始浮現,工作節奏稍緩,大家會更期待接下來的週五和週末,心情更放鬆,也更願意為自己或同事買杯好咖啡犒賞一下。這時候開始試營運,客人的接受度和滿意度可能會更高,口碑傳播的效果也會更好。」她的分析結合了市場觀察與心理洞察,透露出超越新手的成熟。
何問聽完,臉上露出滿意的笑容,毫不猶豫地點頭:「分析得很好!考慮得很周全。就照你的意思去辦吧!」這份認可,讓吳欣眼中閃過一絲亮光。
何問接著關切地問:「對了,新招募的那兩位夥伴,準備得怎麼樣了?培訓都到位了嗎?你可是我們的『店長』兼『店經理』,」他特意強調了這兩個頭銜,帶著信任與提醒,「千萬別想著事事親力親為,把自己累垮了。管理者的藝術,在於知人善任。」
吳欣感受到這份關懷,自信地點頭:「放心,老闆。他們學習能力很強,培訓都很紮實,我已經把開幕期間的班表和各自的負責區域、支援流程都安排妥當了。」
何問欣慰地笑了:「你做事,我向來放心。只是看你最近忙進忙出,提醒你別太勉強自己。」吳欣回以一個充滿活力的笑容:「籌備自己參與打造的店,一點都不累!反而很充實!」
何問看著她充滿幹勁的樣子,心中熨帖,最後提醒道:「那就好!試營運順利進行兩週後,你也正好滿三個月了。別忘了花點時間,好好想想該怎麼跟老闆我談你的『後續』了。」他語帶暗示,指的是試用期滿後的正式聘用條件與福利。吳欣心領神會,認真地回應:「是的老闆,我都記得!」
試營運首日,週三的陽光格外明媚。「問心咖啡」的門前,早早就有了等待的顧客——這得益於吳欣在社群媒體上精準的行銷策略和前期累積的口碑期待。
十點整,店門開啟,咖啡香氣伴隨著門鈴的清脆聲飄散出去,瞬間吸引了人流湧入。點單的隊伍很快形成,新穎的環境、專業的設備、以及吳欣精心設計的試營運限定菜單,都激發著顧客的興趣。
首日的來客量超出了預期,營收甚至比吳欣最樂觀的估計還高出兩成!這份熱鬧是喜悅的證明,卻也帶來了實戰的考驗。吳欣雖已做足準備,但真正站上第一線,面對絡繹不絕的訂單、顧客各種各樣的詢問、以及需要快速協調兩位新員工的工作節奏時,初掌大局的她,在開店後的頭一個小時裡,難免有些手忙腳亂。額角沁出了細汗,指揮的聲音也略顯緊繃。
一直在一旁靜靜觀察的何問,此刻並未袖手旁觀,更沒有出聲干預指揮。他像一個隱形的守護者,敏銳地捕捉著吳欣需要支援的瞬間。當咖啡機因為連續運作需要短暫清理時,他自然地接過清潔工作;當外場需要快速補齊紙巾和攪拌棒時,他已經默默補好;當一位顧客對豆單風味有特別的疑問時,他適時地用專業而親切的語言解答,巧妙地將主導權又交回給吳欣。他的支援恰到好處,不搶風頭,卻像穩固的基石,讓吳欣在短暫的忙亂後迅速穩住陣腳,找回了節奏。
午餐高峰過後,流程已漸趨順暢。接下來的幾天,試營運的熱度不減。「問心咖啡」迎來了真心喜愛這裡的氛圍和咖啡品質的客人,他們在社群上留下讚美,也帶來了更多朋友;同時,也遇到了幾位格外挑剔、彷彿帶著「踢館」意味的顧客,對豆子風味、奶泡綿密度甚至服務速度提出尖銳批評。
這些挑戰,恰恰成了吳欣和兩位新員工最好的磨刀石。何問觀察到,吳欣面對讚美時謙遜得體,面對批評時則是不卑不亢,耐心聆聽,誠懇解釋,並迅速檢討改進。她安撫受影響員工的情緒,調整細微的工作流程。短短幾天,整個團隊的應對愈發沉穩自信,配合也日臻默契。
看著吳欣在店內穿梭的身影,從容地處理著各種狀況,臉上帶著專注卻不再慌張的神情,何問靠在吧檯一角,端起一杯吳欣親手沖煮、已頗具水準的拿鐵,嘴角揚起一抹真正放鬆的笑意。那份想要做個「甩手掌櫃」的心願,在吳欣飛速的成長和團隊逐漸凝聚的力量中,終於開始有了扎實落地的可能。咖啡館的靈魂,正在她手中,穩健地跳動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