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政黨避免破產爭議之緣由
《113年度勞工保險普通事故保險費率精算及財務評估》中曾指出:「前次精算預估117年基金用罄,與過去十多年來數次精算報告評估結果大致相同,而本次精算則預估120年基金用罄……。」然而,從過往資料中皆可發現,雖每年之精算評估皆得以清楚列出基金用罄之年份,但基金用罄之年份評估卻總會延後,起初,「勞保瀕破產」之消息或許還能夠在各界掀起一番氣候,多年後的今日,為何卻漸漸成為炒冷飯之媒體內容,以下將由政治角度對此進行解釋。
設想勞保破產之時,會引起何等龐大之民怨,勞工保險的投保人數約為1050萬,佔臺灣總人口數約1/3,然而,此人口數尚不包含勞保投保人之眷屬,如若此勞保投保人為家中經濟梁柱,則受波及人口將遠遠不止投保人數顯示之數據,可得結論為:勞保不論在何政黨之執政期間內破產,皆會導致此政黨選票大幅流失,然政黨組成目的之其一即為取得政權,故執政黨為促進特定政治思想、保障政治利益獲取之永續性,會盡量維護執政期間內之勞保財政永續。
證據列舉如下,首先,政府長年以撥補的方式避免勞保基金立刻用罄,然撥補卻為短期之補救行為,再者,《113年度勞工保險普通事故保險費率精算及財務評估》曾揭示「於政府宣示最後支付責任且持續撥補…。」前勞動部長許銘春於2020年接受立委質詢時亦曾表態:「勞保本來就是國家辦的社會保險,所以不可能倒,政府一定負起最後的給付責任跟撥補責任…。」中華民國第14任總統蔡英文女士就職演說則提及:「我們的年金制度,如果不改,就會破產。」然實務上仍舊依賴撥補緩解財政壓力。
以上種種皆顯示,儘管未有明確證據證明政治現實能夠完全避免破產之可能性,然上述所揭示之「政治訊號」明確:勞保「破產」確為政黨無法承擔之政治風險,故其發生之可能性近乎為零。
二、媒體簡化所導致之後續效應
新聞,就是一種可以從「簡短、不需花費很多時間」的資訊中,瞭解到自己較感興趣的議題,由「懶人包」的廣泛使用便可初見端倪,此類資訊傳播固然有其優點,得以將複雜冗長的議題濃縮為淺顯易懂的圖文,同時,也為讀者們節省了許多時間;然而,過度簡化事件與其歷史脈絡、人事時地物的相關性,以及後續可能產生之效應,則容易誤導群眾,加強錯誤的資訊傳播與社會對立。對多數人而言,只要選擇信任的媒體,就可以獲得經整理後的資訊,既便捷又「好似」能夠瞭解事情的全貌,便不會再花時間對事件的原貌進行深入的探討,然而,媒體雖為第四權,依舊會因商業利益、政治傾向等多種因素而有所偏頗,再者,演算法推播所創造出的同溫層,導致讀者容易長期只接觸同一立場的觀點……。
綜上可得,媒體容易成為政治鬥爭的溫床,代入本節勞保之「破產」議題,若新聞標題出現「勞保已瀕破產」之不完全正確資訊,則會引起勞動者恐慌,進而引發「一次請領」之風潮,促使勞保財政更趨困難,接著,僅需反指先前之破產預測確被證實,便可經媒體與有心人士再次渲染,將問題導向政治對立,最後陷入惡性循環,難以使社會與政府正視並著手勞保財政之永續性問題。
三、數據背後的三大結構壓力

參考資料:勞動部勞工保險局
如上圖所見,基金收支從2017年起,逐步由年盈餘轉為年虧損,原因如下:
雖勞保年金的計算方式與投保薪資、年資等因素相關,然而,臺灣的薪資成長速度卻遠不如物價上漲的幅度,此為勞保財政盈轉虧之其一;其二,則為人口結構之變遷,臺灣已於2018年邁入高齡社會,2025年則已然成為超高齡社會,隨著退休人口的不斷增加,勞保年金給付總人數亦逐年攀升,然而,少子化卻同時使得勞動人口及投保人數之增長率不如過往,這也意味著,未來的年輕勞工需負擔更高的保費,卻無法獲得與前一代勞工相同水準的年金給付,進而使得勞保財務永續性之困境加劇。

參考資料:重要性別統計資料庫
最後,則是非典型就業比例之增加,由上圖則可明顯觀察到:近年來,隨著勞動市場的變化,選擇兼職、斜槓或非典型就業之勞工逐年增長,然而,此類型之工作者通常不具備穩定之全職勞動條件,導致其投保級距普遍較低,有甚者,更是透過職業工會投保以降低保費支出。再者,部分企業亦會為了降低人事成本,採取「低報薪資」的方式來為員工投保,而這將使得勞工之實際薪資與投保薪資不匹配,致使勞保基金的實際收入低於應有水準,此種避險策略將進一步削弱勞保的財務基礎,以上原因都將進而影響到勞保基金的收入,使得勞保財務之壓力進一步加重。
儘管「破產」於政治現實下幾乎不可能發生,但勞保財政壓力依然存在,然媒體使用較為情緒化之「破產」,反而容易使勞保財政與制度改革的問題被模糊、轉移或掩蓋,藉以成為特定政治立場的鬥爭工具,不僅無助於改革動能,更不利於凝聚社會改革共識。若參考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破產」意即喪失全部的財產,並不完全符合勞保財政的狀況,或許可用「財政壓力」、「永續性挑戰」等較中性、技術性的詞彙替代,以避免使議題淪為操作工具,以上建議。
如上所述,每當媒體標題出現「勞保已瀕破產」之不完全正確資訊,總會開啟「一次請領與否」之討論熱潮,故下章將繼續探討:為何精算報告內容與政府負最後給付之責無法解決問題,但為社會安定,有其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