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前一直以為,純粹語言慢的孩子(排除其他大問題後)多半是因為:
家長代勞太多、家長說話太少、引導太少、指導太多,或者 3C 看太多(雖然我還是不鼓勵 3C 育兒啦)。
因為我小時候也晚說話,學了一點語言治療的皮毛時,還回去跟我媽半開玩笑地說:
「一定是妳以前太少跟我講話了啦!」😂
但真正深入育兒、在教育現場打滾之後,我才發現:
說話慢,真的是家長的問題嗎?
我的大寶就是狠狠給了我一巴掌。
她一歲三個月才說第一個字,之前連「mamama、dadada」的玩聲音都幾乎沒有。
老實說,我一開始並不緊張,因為身為語言治療師,我知道她的語言理解、認知互動都沒問題,應該只是說話慢一點、會趕上。
結果醫生卻比我還緊張,建議我:「這樣太慢了,下個月沒講話就要去早療!」
那一刻,我才第一次感受到一股壓力,甚至開始懷疑:
「難道是我的陪伴方式有問題嗎?」
那種被點名、被暗示「是不是做得不夠好」的感覺,其實真的不好受。
也因為有這段經驗,後來我自己做語言評估時,更能理解家長面對「被提醒」時,心裡那股焦慮和挫折感,提醒自己一定要更有同理心。
更妙的是,我的二寶就完全相反,從 9 個月開始 babbling、1 歲有穩定詞彙、1 歲半詞彙爆發,完全是教科書上的典型時程。
同一對爸媽、同一個家、同樣的語言互動,兩個孩子的語言時間表差這麼多,怎麼可能全怪教養?
所以,以後若有家長問我:
「為什麼我家小孩不說話?是不是我沒有多跟他講話?」
「還是我教得不夠?是不是有問題?」
我一定會先說:
不一定!孩子說話慢,原因有很多。
為什麼有些孩子說話比較慢?三種常見情況
- 個性型:謹慎到不行,等準備好才開口
這種孩子常常讓爸媽急死,因為他們:
- 明明什麼都聽得懂,但就是不想講;
- 喜歡先觀察,把環境摸透了才「開麥克風」;
- 一旦開始講話,詞彙和句型速度直接衝上去,完全像在追劇快轉。
這種孩子其實不用操練太多,他們需要的反而是:
- *給安全感、讓他覺得「講話是有趣又安全的」,**不要老是考他「這是什麼?」。
- 語言系統型:大腦成熟慢,處理速度慢
另一群孩子是真的「系統偏慢」:
- 語音處理、記憶、句法這些東西都需要更多時間才能連起來;
- 聽得懂,但常常要等一拍才反應,詞彙學得慢又容易忘;
- 家族裡通常有人小時候也晚說話,或長大後覺得自己「反應慢、口語不靈光」。
這種孩子就需要密集又有策略的語言刺激(例如治療課那種),而不是單純「多講話就好」。
- 環境型:太好猜,根本不用開口
還有一些孩子,語言系統正常,但周遭大人太厲害:
- 一指、一瞄、一哭,大人就立刻送上需求;
- 家裡大人都很忙,說話互動時間短;
只要環境調整,給孩子更多「要開口才能得到」的機會,大部分很快就追上。
家長可以快速自查:要觀察,還是該找專業?
這四個問題,可以幫助你判斷孩子的情況:
- 能不能聽懂簡單的「給我球球」這類生活指令?
- 動作發展、假裝遊戲有沒有隨時間進步?
- 最近幾個月,詞彙有沒有持續增加?
- 願不願意看人、互動、輪流?
- 只是一兩項稍慢 → 先觀察、陪他多互動。
- 好幾項都卡住或退步 → 建議去找語言治療師評估一下。
爸媽可以做的五件小事(不必變治療師)
- 每天至少 30 分鐘一對一互動(講故事、唱歌、一起玩)。
- 不要太快猜中需求,耐心等5秒,給他開口的空間。
- 營造輕鬆安全的語言環境,不用逼著講,氣氛愉快較重要。
- 多描述、少考試:「小狗跑好快!」比一直問「這是什麼?」有效。
- 有疑慮,提早找專業,不要等到錯過黃金期才後悔。
最後,來說結論:
我的兩個孩子,一個 1 歲 3 個月才開口、差點被建議去早療;
一個完全按表操課、語言順到不行。
這件事讓我更確定一件事:
說話早晚,跟爸媽教養並非絕對相關,有時候就是孩子自己的節奏。
爸媽最重要的任務,不是逼孩子變快,而是:
- 看懂他屬於哪一型,
- 給對的互動與刺激,
- 必要時找專業協助。
剩下的,交給時間跟孩子自己的成長節奏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