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開口說話?該從哪些角度切入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常有家長詢問"為什麼我家的孩子好像都聽得懂,但都不說話?"、"每次都用手指,就是不用講的"、"到現在只有爸爸媽媽,其他的都不會說"、"他講什麼我都聽不懂",對於孩子遲遲不開口,家長都會特別的緊張,深怕孩子語言跟不上。

  • 孩子開口說話這件事,絕對不只是嘴巴打開"講話"這麼簡單,孩子要開口說話需要涵蓋非常多的能力,包含:
raw-image


1.口腔肌肉張力:口腔肌肉張力低的孩子,容易出現流口水、總是嘴巴張開開的狀況,無法有效的控制口腔的肌肉,而導致發音不正確。

2.認知理解能力:孩子的展現自己的學習成果,是需要輸入大量的刺激並內化後,才能夠展現出來,期待孩子開金口也是一樣,需要累績大量別人對他述說的內容、對物品名稱的理解、對動作行為口語指示的理解,最後才能展現出他對日常生活的表達。

3.社會學習能力:語言表達是一個社會互動的過程,孩子在學習事物時,需要經過注意他人、觀察他人、模仿他人,因此孩子需要有觀察並試著模仿的能力,語言表達才會越來越好。

4.內在動機:現代社會中,孩子生得少,一整個家庭圍著孩子轉,孩子可能只是眼神飄過去,阿嬤就已經幫他準備好點心,自然而然開口的動機就會下降;又或者,孩子在試著開口的過程中,感到壓力,像是總被糾正發音、逼著開口才能得到食物,一來二去的,開口講話變得一點都不有趣好玩,動機自然也就下降了。

但如果孩子能力還不到,可能因為年齡還小、還需要更多的學習,身為家長只能慢慢地等待時間到來嗎?不是的。在許多研究中,"口語表達"能力 與"非口語表達"能力是相輔相成的,所謂的非口語表達能力即是手語、眼神示意、臉部表情、肢體動作、音調等等語言文字外的溝通方式,在孩子表達還不清楚時,可以引導孩子透過各種非口語表達來做更多的互動溝通,除了有助於孩子講話,也因為意圖能被理解,孩子的情緒也會較緩和,有助於孩子的情緒穩定。

  • 那我們可以怎麼樣促進孩子願意開口講話呢?
raw-image


1.提升動作控制能力:人體的動作控制是由大肌肉往小肌肉越來越精細的控制,而口腔的肌肉屬於精細控制的小肌肉,因此,每日多讓孩子有大肢體活動的機會、接觸不同操作方式的玩具、吃不同質感軟硬度的食物,都是有助於提升孩子動作控制能力的方式。而講話的過程中會涵蓋不同的發音,孩子在剛開始總會有點臭耳呆,在孩子經常說出口控制越來越好後,一定會越來越清楚。

2.增加對事物的理解:平時多向孩子述說自己現在正在做的事、孩子正在做的事、路上經過什麼、等等要做什麼,並增加共讀頻率,使孩子擁有更多的字詞、語句儲備量,當孩子想開口時,更知道如何提取出相表達的內容。

3.模仿:每一項學習都是經過模仿而來,在孩子還在玩無意識的聲音咿咿啊啊時,家長可以學孩子的發聲,讓孩子注意到有人跟他做一樣的事,當孩子注意到後,可以變換不同的音調、或發音(如:孩子ㄚㄚㄚ,大人從ㄚㄚ換成八八八),孩子會覺得這樣的過程有趣而試著做出不同的發音變換。

4.簡化字詞:孩子在初期講話時,較難精準地說出字詞,在一開始可以使用疊字、簡化文字的方式讓孩子更願意說出來(如:香蕉我們可以換成nana、水壺我們可以換成ㄉㄟㄉㄟ、大象我們可以換成ㄚ象),但當發現孩子越講越好時,務必調整字詞難度,讓孩子能夠學習到完整的詞句。

5.避免挫折:講話是一件愉快有趣的事,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盡可能地避免"你再說一次"、"不是這樣說辣,重講"等刻意要求孩子反覆練習發音準確的狀況,容易造成孩子對於開口感到挫折而逃避;在孩子開口時,若是聽不懂,我們可以表現出我們有在聽樣子"哦~這樣子啊"給予肯定回應、若是聽的懂但發音錯誤,我們可以在回應中適時加入正確發音(如:孩子說"ㄚ鳥灰灰",大人可以回應"對耶!小鳥飛飛!"),讓孩子更有自信表達。

6.避免什麼都做好好:當孩子出現需求時,稍微等待一下,讓孩子至少發出一點聲音才給予幫助,給予孩子機會練習及表現,孩子慢慢會發現,開口超方便又有效!


孩子不開金口總是讓家長焦急難耐,但孩子總會敏感的察覺大人的情緒,因此我們必須用更加穩定的心陪伴孩子長大。
如若超過發展里程時間仍不說話,即時尋求專業的協助與評估,才能更好的給予孩子成長的機會。
avatar-img
15會員
26內容數
治療師新手媽媽,在跟著寶貝女兒小迪一起成長的過程中,想分享、紀錄下這些的小日子而創立了馥樂(full love),用全心的愛,共好。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馥樂親子 的其他內容
在帶著孩子跑東跑西到處玩的這段時間,當碰到了有玩具的場合,總是會聽到不少"你要分享啊!"、"小氣欸~分人家玩啊!"、"不要吵!分人家一起玩!",隨著孩子長大,長輩們也會開始提醒"可以開始教他分享了!"、"這個借阿嬤玩?不要?!這麼小氣啊!"。 我們害怕孩子變成小氣吝嗇的人,但,我們大人也不論什麼都
在了解孩子各個年齡會出現的與朋友玩遊戲的方式後,我們大概可以推測,孩子在該階段交朋友的狀況,是不是真的需要家長開始介入,所謂的介入,絕對不是直接幫孩子找朋友!擁有朋友這件事不會是一個階段性,而是一個連續的、長期的過程,因此孩子需要得到的,是如何與他人當朋友、用什麼技巧、如何持續擁有正向的朋友關係。
隨著孩子逐漸長大,我們開始帶著孩子去公園、與其他朋友的孩子一起出去玩,這時候我們會開始觀察孩子與其他同儕的互動,是活潑社牛、冷靜穩定、還是更愛自己操作等等,最讓人擔憂的,是看到孩子永遠都自己一個人,無法跟大家一起玩。 在開始探討交朋友一起玩的技巧前,我們需要先知道:"玩,是有年齡發展的!",也就是
通常挑選孩子鞋子,分四個重點: 1.年齡 尚不會走路還在扶站的孩子: 足部及腳踝的穩定度還不足且有爬行需求,不穿鞋為優先考量,若真的需要,可考慮襪套鞋。 已經成功跨出第一步,穩定度還不足的孩子: 足部及腳踝的穩定度還不足,高筒鞋為優先考量。 已經走得很好的孩子: 可根據孩子穿脫是否能自理
那天小瑜的媽媽,帶著3歲剛讀小班小瑜一起走進咖啡廳來找我,特地帶著孩子來的原因是因為孩子在學校不斷被老師反應明明都聽的懂但卻不想配合指令、不斷的試探老師看看老師是否會生氣、當被拒絕的時候就會在教室大發脾氣,家長特別害怕孩子是不是有什麼特殊的狀況,一見到小瑜,很安靜,但一雙眼睛很伶俐的不斷觀察環境,嘗
當孩子出現情緒反應時,建議從三個面向去觀察: 孩子本身: 是否有身體不適、與照顧者的關係是否穩定、學習的內容是否過難、情緒發展到達什麼樣的階段等等 照顧者: 是否給予合適的基本照顧、提供足夠的學習刺激、原則與界限是否明確、照顧者本身的情緒是否穩定 環境: 家中環境或人員是否有變動、社區鄰里間是
在帶著孩子跑東跑西到處玩的這段時間,當碰到了有玩具的場合,總是會聽到不少"你要分享啊!"、"小氣欸~分人家玩啊!"、"不要吵!分人家一起玩!",隨著孩子長大,長輩們也會開始提醒"可以開始教他分享了!"、"這個借阿嬤玩?不要?!這麼小氣啊!"。 我們害怕孩子變成小氣吝嗇的人,但,我們大人也不論什麼都
在了解孩子各個年齡會出現的與朋友玩遊戲的方式後,我們大概可以推測,孩子在該階段交朋友的狀況,是不是真的需要家長開始介入,所謂的介入,絕對不是直接幫孩子找朋友!擁有朋友這件事不會是一個階段性,而是一個連續的、長期的過程,因此孩子需要得到的,是如何與他人當朋友、用什麼技巧、如何持續擁有正向的朋友關係。
隨著孩子逐漸長大,我們開始帶著孩子去公園、與其他朋友的孩子一起出去玩,這時候我們會開始觀察孩子與其他同儕的互動,是活潑社牛、冷靜穩定、還是更愛自己操作等等,最讓人擔憂的,是看到孩子永遠都自己一個人,無法跟大家一起玩。 在開始探討交朋友一起玩的技巧前,我們需要先知道:"玩,是有年齡發展的!",也就是
通常挑選孩子鞋子,分四個重點: 1.年齡 尚不會走路還在扶站的孩子: 足部及腳踝的穩定度還不足且有爬行需求,不穿鞋為優先考量,若真的需要,可考慮襪套鞋。 已經成功跨出第一步,穩定度還不足的孩子: 足部及腳踝的穩定度還不足,高筒鞋為優先考量。 已經走得很好的孩子: 可根據孩子穿脫是否能自理
那天小瑜的媽媽,帶著3歲剛讀小班小瑜一起走進咖啡廳來找我,特地帶著孩子來的原因是因為孩子在學校不斷被老師反應明明都聽的懂但卻不想配合指令、不斷的試探老師看看老師是否會生氣、當被拒絕的時候就會在教室大發脾氣,家長特別害怕孩子是不是有什麼特殊的狀況,一見到小瑜,很安靜,但一雙眼睛很伶俐的不斷觀察環境,嘗
當孩子出現情緒反應時,建議從三個面向去觀察: 孩子本身: 是否有身體不適、與照顧者的關係是否穩定、學習的內容是否過難、情緒發展到達什麼樣的階段等等 照顧者: 是否給予合適的基本照顧、提供足夠的學習刺激、原則與界限是否明確、照顧者本身的情緒是否穩定 環境: 家中環境或人員是否有變動、社區鄰里間是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陸陸續續會有家長會反映跟孩子溝通時不被理會而感到困擾,因此想用這篇文章分享一些經驗,讓家長做為參考!
Thumbnail
許多家長總是急欲「解決」孩子的問題,卻鮮少想過是否可以轉換思考角度,或是對孩子的行為有多一些好奇與理解。 捫心自問,其實很多時候並不真的是為了孩子著想,而是想要透過矯正孩子的行為來掩飾自己內心的不安,比如別的孩子可以做到,為什麼我的孩子就不行?抑或是孩子一定要在某個時刻做什麼事情才能讓自己
Thumbnail
孩子學習說話的過程充滿奇妙,而學習第二語言也是一個挑戰。本文探討如何教養孩子學習說話與英語的關鍵,並分享心得及方法。
Thumbnail
當父母在寶寶面前使用嬰兒(寶寶)手語,可增加親子互動,寶寶能更容易表達需求與想法,教導嬰兒(寶寶)手語有助於增加寶寶信心和專注力。
Thumbnail
在家裡明明就很「搞威」,而且說不定還很吵,怎麼在外面就「沈默是金」,而且越鼓勵還越退縮?其實可以用社交焦慮的觀點來理解孩子唷
Thumbnail
你可能會想,我這麼愛孩子,為何孩子不聽我的話? 很多父母都會抱怨孩子「講不聽」,後來我理解了,這一切都是小孩都在學習、成長的過程,轉念之後,改用遊戲、好玩的方式來陪伴孩子、用尊重的態度和孩子溝通。
與孩子交流自己的處境&感受 "孩子充滿疑問,卻不敢詢問; 我們充滿無力,卻不敢表現。" 與孩子一起體驗.表達理解 對孩子來說, 最好的安全感也許是 "爸媽一直在這裡, 離你不遠也不近。"
Thumbnail
多久沒有好好跟孩子說說話了?你與孩子的關係融洽嗎? 你真得懂你的孩子嗎?
多久開始自言自語呢? 從幼兒時期,孩子在發展過程就會有一個階段是自我對話,外人看來孩子好像有問題,但孩子來說卻是必經之路。 有些孩子很害羞更是需要如此過程,孩子與自己對話中可以,促進孩子的 1.語文發展,建立未來與人的溝通橋樑。 2.理解自己,從語言中整理自己情緒情緒管理,通常是獨處了時候,
Thumbnail
每次試圖了解孩子的心事,卻總是遭遇冷漠或逃避?或許問題不在於孩子不願開口,而是我們未能捕捉到他們「準備好說話」的時機。 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我們或許忘了,溝通的藝術不只是如何談話,更在於耐心等待那個對的時機。 深入了解如何尊重孩子的說話時機,打開孩子心扉的鑰匙,可能就藏在那些靜默的間隙中。閱讀全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陸陸續續會有家長會反映跟孩子溝通時不被理會而感到困擾,因此想用這篇文章分享一些經驗,讓家長做為參考!
Thumbnail
許多家長總是急欲「解決」孩子的問題,卻鮮少想過是否可以轉換思考角度,或是對孩子的行為有多一些好奇與理解。 捫心自問,其實很多時候並不真的是為了孩子著想,而是想要透過矯正孩子的行為來掩飾自己內心的不安,比如別的孩子可以做到,為什麼我的孩子就不行?抑或是孩子一定要在某個時刻做什麼事情才能讓自己
Thumbnail
孩子學習說話的過程充滿奇妙,而學習第二語言也是一個挑戰。本文探討如何教養孩子學習說話與英語的關鍵,並分享心得及方法。
Thumbnail
當父母在寶寶面前使用嬰兒(寶寶)手語,可增加親子互動,寶寶能更容易表達需求與想法,教導嬰兒(寶寶)手語有助於增加寶寶信心和專注力。
Thumbnail
在家裡明明就很「搞威」,而且說不定還很吵,怎麼在外面就「沈默是金」,而且越鼓勵還越退縮?其實可以用社交焦慮的觀點來理解孩子唷
Thumbnail
你可能會想,我這麼愛孩子,為何孩子不聽我的話? 很多父母都會抱怨孩子「講不聽」,後來我理解了,這一切都是小孩都在學習、成長的過程,轉念之後,改用遊戲、好玩的方式來陪伴孩子、用尊重的態度和孩子溝通。
與孩子交流自己的處境&感受 "孩子充滿疑問,卻不敢詢問; 我們充滿無力,卻不敢表現。" 與孩子一起體驗.表達理解 對孩子來說, 最好的安全感也許是 "爸媽一直在這裡, 離你不遠也不近。"
Thumbnail
多久沒有好好跟孩子說說話了?你與孩子的關係融洽嗎? 你真得懂你的孩子嗎?
多久開始自言自語呢? 從幼兒時期,孩子在發展過程就會有一個階段是自我對話,外人看來孩子好像有問題,但孩子來說卻是必經之路。 有些孩子很害羞更是需要如此過程,孩子與自己對話中可以,促進孩子的 1.語文發展,建立未來與人的溝通橋樑。 2.理解自己,從語言中整理自己情緒情緒管理,通常是獨處了時候,
Thumbnail
每次試圖了解孩子的心事,卻總是遭遇冷漠或逃避?或許問題不在於孩子不願開口,而是我們未能捕捉到他們「準備好說話」的時機。 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我們或許忘了,溝通的藝術不只是如何談話,更在於耐心等待那個對的時機。 深入了解如何尊重孩子的說話時機,打開孩子心扉的鑰匙,可能就藏在那些靜默的間隙中。閱讀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