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導體232條款調查將公布
這幾天,市場目光大多集中在各國與美國之間的對等關稅協議。日本斥資 5500 億美元對美投資換取稅率下修,歐盟則由執委會主席親赴蘇格蘭,與川普親自會面。週一凌晨,歐盟稅率確定調降,談判成果迅速曝光。
相對之下,台灣至今尚未宣布最終結果,可能是最後幾個收到正式關稅函的經濟體之一。表面上來看,這波對等關稅的談判備受矚目,但真正值得投資人關注的,卻是美方針對半導體的 232 國安調查。
昨晚,美方罕見主動提及調查進度,指出預計將於兩週內完成報告公布程序。這份報告的影響,將不僅止於台灣,更會波及整體科技股評價與供應鏈策略,影響力遠大於對等關稅。
這份調查的目標,並非直接針對稅率本身
美國《貿易擴展法》第 232 條,賦予政府針對與國安有關的商品進行風險評估的權力。與 301 條款集中對中制裁不同,232 調查是全球範圍的結構檢視。美方關切的是是否過度仰賴外部供應來源,進而影響本國的自主性與應變能力。
今年 4 月,美國商務部針對半導體正式啟動 232 調查,調查對象涵蓋晶片、製造設備與下游應用產品,評估美國是否在某些項目上存在高度依賴外國製造、難以中斷的風險。
這次不只針對中國,也將台灣、韓國、日本的晶圓廠、封測廠與 IC 設計廠列入範圍。
美方想釐清:哪些半導體供應對美國國安至關重要?哪些品項與地區則具備轉移生產地的可能性?
這項行動背後的本質,是美方對供應鏈安全的長期規劃與談判籌碼,而非單純為了立即懲罰特定國家或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