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書】面對這衝撞無果的社會 有多少人選擇把自己活成一棵植物?—《素食者》

更新 發佈閱讀 3 分鐘

管他世界的壓迫與否定,她找到了唯一的出路:成為一株植物。

raw-image


我們真的自由嗎?儘管看似能夠在不違背法律的情況下,依照自己的意志做事、做選擇,但尤其是生活在儒家思想影響深遠的東亞地區,我們身上其實都背負著看不見的限制;包含道德、慣例等,雖然理論上不具有強制力,但我們總會在一些關鍵時刻明確感覺到那些隱形規範,而諷刺的是我們既是受困者,卻同時也是困住其他人的枷鎖本身。《素食者》所控訴的正是關於這樣的現實。

一旦不再「聽話」 就被打為麻煩人物

透過三個部分構成的《素食者》,講述的是一位主婦「英惠」與社會規範產生斷裂,最後只能從精神世界逃離的過程。儘管三則故事分別從丈夫、姐夫與姐姐三人的視角,以連續的時間段來訴說,讀者並沒有機會從主觀的角度看見「英惠」的內心世界,但她無疑是故事的核心,而藉由這種外人「觀察」的角度,也更細緻且幽微地呈現出一個總是「聽話」的人,如何成為眾人眼中離經叛道的麻煩人物。

「英惠」無疑是個悲劇性的人物,而《素食者》之所以能夠帶來強大後座力的關鍵,有很大一部分在於這一切的起因,竟然僅是因為她想要「吃素」。只是意圖改變自己的飲食習慣,又會怎麼樣嗎?隨著情節的鋪陳,讀者將看見這樣的行為背後,其實是長時間的壓迫下一種微弱自我意志展現的企圖,但光是這樣就足以被講求「禮教」、「服從」的體制是為反抗,招致批評、道德綁架、暴力,並且一步步將主角逼回自己的內心世界,由素食轉變為絕食,甚至決定成為一棵不需要社交、服從規則的植物。

因為能傷害的只有自己 他們選擇成為人群裡的「植物」

在不被聆聽的狀況下,英惠的話越來越少,甚至呈現與社會解離的狀態,並且將傷害自己視為自己最後的權利;但諷刺的是,那些聲稱為她著想的人,卻從未真正嘗試理解她的內心,並且一次次嘗試用外界的框架來勸說、威脅,把英惠綁架回禮教的束縛當中,直到他們放棄都還不知道自己的所做的那些「為你好」,正是把英惠推入瘋狂的最大兇手。而這樣的內容,或許更能夠觸動接受現代教育,不再盲目尋求尊師重道、更重視自我,卻因此經常與父母的舊觀念產生衝突,並且感受到挫折、矛盾的人們。

看完《素食者》其實滿感慨的,它戳破了這個時代的「自由」神話,讓我們深刻意識到亞洲社會的自由是有條件的,一旦這樣的「默契」被打破,就必須面臨整個體制的反撲,甚至連自己的生命都必須受人擺佈。但另一方面,它也提醒了我們身上束縛的存在,甚至用了「姐姐」這個角色,嘗試刻劃出我們是如何成為體制的幫兇;累積了上百年的結構,大概很難在短時間改變,但至少我們可以開始思考自己想要怎樣的生活,以及想要活在怎樣的社會當中。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職場讀書人|選書📖 / 追劇📺 / 聽歌🎧
53會員
466內容數
喜歡看書、追劇、看電影跟聽音樂的社畜,感覺把那些作品記錄下來好像比較不浪費已經花費的時間,也希望能夠幫助讓好作品接觸到更多適合的人。
2025/07/26
介於哲學探討、工具書與心靈成長的交界,這本作品結合了抽象的理論探討與實踐性的指南,儘管哲學這項元素增加了閱讀的難度,卻也因此將帶給讀者不同的人生觀察角度。
Thumbnail
2025/07/26
介於哲學探討、工具書與心靈成長的交界,這本作品結合了抽象的理論探討與實踐性的指南,儘管哲學這項元素增加了閱讀的難度,卻也因此將帶給讀者不同的人生觀察角度。
Thumbnail
2025/07/19
從表面上來看,《先自己自己,再一起一起》是一位太魯閣族原住民覺醒的歷程,但在閱讀的過程中,那些過去在制式教育當中的框架也將受到挑戰,尤其是當尊重多元價值成為主流論述,它也有助於讓我們理解所謂「尊重多元」所必須代表的意義。
Thumbnail
2025/07/19
從表面上來看,《先自己自己,再一起一起》是一位太魯閣族原住民覺醒的歷程,但在閱讀的過程中,那些過去在制式教育當中的框架也將受到挑戰,尤其是當尊重多元價值成為主流論述,它也有助於讓我們理解所謂「尊重多元」所必須代表的意義。
Thumbnail
2025/07/12
儘管只是一個家庭的寫照,《我們收割的男人》或許也以更生活化的方式,描述了那些在世界強權的表象底下,經常被忽略的醜惡。
Thumbnail
2025/07/12
儘管只是一個家庭的寫照,《我們收割的男人》或許也以更生活化的方式,描述了那些在世界強權的表象底下,經常被忽略的醜惡。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本文深入探討了極權國家與民主國家之間的關係、現代人的生活需求以及環境與經濟的辯證。作者質疑了消費主義對人類的影響,並探討物質與精神富足的真義。同時,文章也反映了政治與宗教的交織,並質疑在這個愈發分裂的世界中,個人該如何找到自己的生活意義。最終,提醒讀者從自身的需求出發,重新思考真實的富足與幸福。
Thumbnail
本文深入探討了極權國家與民主國家之間的關係、現代人的生活需求以及環境與經濟的辯證。作者質疑了消費主義對人類的影響,並探討物質與精神富足的真義。同時,文章也反映了政治與宗教的交織,並質疑在這個愈發分裂的世界中,個人該如何找到自己的生活意義。最終,提醒讀者從自身的需求出發,重新思考真實的富足與幸福。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現代人際連結的困境、我們與環境的關係,以及社會的權力鬥爭。文章充滿了關於不平等、懷疑民主的評論,並且提到了生態相關的問題。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現代人際連結的困境、我們與環境的關係,以及社會的權力鬥爭。文章充滿了關於不平等、懷疑民主的評論,並且提到了生態相關的問題。
Thumbnail
大家都是成年人了, 怎麼說應該都能明白這個道理。
Thumbnail
大家都是成年人了, 怎麼說應該都能明白這個道理。
Thumbnail
編按︰本篇文章純熟鳩up。概念起源於2019年下旬,社會上各種各樣的人類活動感覺就如《三體》故事描述和預言的一樣,恰巧作者因為身處的政治立場不得不以政治正確的態度表明自身立場。遂萌生起一個「不如老屈佢係背後中心思想指導者」之類的,後來因為覺得想法太荒謬,擱下數年。最近《三體》影集上映,恰巧想說,趁一
Thumbnail
編按︰本篇文章純熟鳩up。概念起源於2019年下旬,社會上各種各樣的人類活動感覺就如《三體》故事描述和預言的一樣,恰巧作者因為身處的政治立場不得不以政治正確的態度表明自身立場。遂萌生起一個「不如老屈佢係背後中心思想指導者」之類的,後來因為覺得想法太荒謬,擱下數年。最近《三體》影集上映,恰巧想說,趁一
Thumbnail
探討臺灣另類食物網絡如何建立反對資本主義的經濟模式,並強調觀點需要改變人們的生活習慣與實作方式。公民食物網絡(Civic food network)也被提出,探討了各地方對工業化生產的反思,以及對社會正義和環境永續等議題的關注。此篇文章對於人類世的影響、在地生活實踐以及地球的未來也提出了思考。
Thumbnail
探討臺灣另類食物網絡如何建立反對資本主義的經濟模式,並強調觀點需要改變人們的生活習慣與實作方式。公民食物網絡(Civic food network)也被提出,探討了各地方對工業化生產的反思,以及對社會正義和環境永續等議題的關注。此篇文章對於人類世的影響、在地生活實踐以及地球的未來也提出了思考。
Thumbnail
#原著對於人生的質疑、自由之身心靈的追求,以及未來生活的憧憬,具有永恆的藝術價值,於21世紀的今日,依然令苦心探尋人生意義的讀者有所啟發而讚嘆、省思不已。 (一)存在主義盛行的年代 20世紀爆發兩次世界大戰,在無情摧殘破壞之下,傳統社會及價值為之解體,造成人際關係冷漠、疏離,人們對生命的意義不斷
Thumbnail
#原著對於人生的質疑、自由之身心靈的追求,以及未來生活的憧憬,具有永恆的藝術價值,於21世紀的今日,依然令苦心探尋人生意義的讀者有所啟發而讚嘆、省思不已。 (一)存在主義盛行的年代 20世紀爆發兩次世界大戰,在無情摧殘破壞之下,傳統社會及價值為之解體,造成人際關係冷漠、疏離,人們對生命的意義不斷
Thumbnail
基本上,這是一個社會學的問題。社會學在講:個人在社會結構之下,有沒有可能擺脫結構的制約。答案,就要看個人怎麼理解了。問過一下,讀社會學的人,答案多是「不可能」或「很難」。理由是,社會結構深深制約著行動者。 . 故事中住在首爾邊緣(蛋殼區)的農村兄弟姐妹,因為家裡的制約,讓他們想要擺脫這樣的制約,
Thumbnail
基本上,這是一個社會學的問題。社會學在講:個人在社會結構之下,有沒有可能擺脫結構的制約。答案,就要看個人怎麼理解了。問過一下,讀社會學的人,答案多是「不可能」或「很難」。理由是,社會結構深深制約著行動者。 . 故事中住在首爾邊緣(蛋殼區)的農村兄弟姐妹,因為家裡的制約,讓他們想要擺脫這樣的制約,
Thumbnail
本書從田野調查的四位一體談起;技法、基本議題、認識論、存在論。四位之間在討論時可以區分,但在實作上則是一體的。四位一體皆因探究社會生活而起,也反映了研究者的立場(一體)。研究者試著用四位一體的田野工作方法,來達到對社會生活中的基本認識與從中找尋突破性的理解。在進入田野之前,研究者必然帶著問題
Thumbnail
本書從田野調查的四位一體談起;技法、基本議題、認識論、存在論。四位之間在討論時可以區分,但在實作上則是一體的。四位一體皆因探究社會生活而起,也反映了研究者的立場(一體)。研究者試著用四位一體的田野工作方法,來達到對社會生活中的基本認識與從中找尋突破性的理解。在進入田野之前,研究者必然帶著問題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