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書】你知道自己是誰嗎?從一個太魯閣族尋根經驗看見多元文化社會最核心的問題—《先自己自己,再一起一起》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一個太魯閣族女兒「回家」的故事。回到自己的經驗去尋找,回到家族裡的故事去尋找,把會呼吸的歷史找回來。
raw-image


「文化」到底是什麼?因為已經習慣從文字去接收知識,我們似乎經常把「文化」和「歷史」視為相同的東西,認為所有的文化都應該有個「標準/正確答案」,而忘記它也是生活的一部分,不只時常變動也難有統一性。從表面上來看,《先自己自己,再一起一起》是一位太魯閣族原住民覺醒的歷程,但在閱讀的過程中,那些過去在制式教育當中的框架也將受到挑戰,尤其是當尊重多元價值成為主流論述,它也有助於讓我們理解所謂「尊重多元」所必須代表的意義。

這是她尋根的歷程 也是對於讀者的邀請

身為一個漢人其實很難理解原住民族所必須面臨的掙扎,更不用說是必須經過長時間抗爭,才能夠為自己正名的「太魯閣族」;而《先自己自己,再一起一起》的特點在於,作者吳雅雯用了非常直白、易懂的文字,就像是一封信一樣把那些複雜的心境,盡可能傳遞給了讀者。

明明「文化」就在身邊的家人身上,卻一度只能夠用外界的視角來觀看自己,並且因此而迷失,到後來才學會從自己的父母、部落的歷史,以及原住民在漢人主流社會與資本主義所經歷的創傷,重新掌握自身的詮釋權。吳雅雯的經驗不只是原住民族可能面臨的矛盾,更是現代許多人在長年獨尊華語教育與大中國史觀下,阻隔在自己與根源間的巨大阻礙;也因此她的分享,或許也能夠啟發正因此處在迷惘、失根狀態的人們。

歷史是會呼吸的!文化的範疇也遠比我們想像得更廣

對我來說,除了那些關於原住民族的多元觀點,像是習俗可能在同族的不同部落有不同的形式,還有習慣以口語和經驗進行的傳承,印象最深刻的還是談到「會呼吸的歷史」的段落。也就是當族裡的長輩分享著自己織布的圖樣,卻被所謂專家學者質疑那不符合「傳統文化」,實際內涵與象牙塔間充滿諷刺的衝突,也更讓人清楚看見文化研究本身所可能存在的盲點。

「你知道你自己是誰嗎?」書中一開始的問句,在經歷了整趟旅程之後,就算是身為文化相對主流的漢人,似乎也變得不那麼容易回答。尤其是當網路如此發達,全球文化透過社群軟體不斷雜糅的情況下,似乎已經沒有人能避免被同化的風險。儘管看似重複,但書名當中的兩個「自己」與「一起」同時也帶有不同的詞性與意義,就如同作者的經驗,面對一不注意就會迷失的威脅,唯有回溯自我的根源、穩住那些構成「我是誰」的根基,我們才能一起建築共好的未來。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職場讀書人|選書📖 / 追劇📺 / 聽歌🎧
52會員
447內容數
喜歡看書、追劇、看電影跟聽音樂的社畜,感覺把那些作品記錄下來好像比較不浪費已經花費的時間,也希望能夠幫助讓好作品接觸到更多適合的人。
2025/07/12
儘管只是一個家庭的寫照,《我們收割的男人》或許也以更生活化的方式,描述了那些在世界強權的表象底下,經常被忽略的醜惡。
Thumbnail
2025/07/12
儘管只是一個家庭的寫照,《我們收割的男人》或許也以更生活化的方式,描述了那些在世界強權的表象底下,經常被忽略的醜惡。
Thumbnail
2025/07/05
雖然以校園為背景,主角也有不少「中二」特質,但書中卻有不少就連成人也會被觸動的橋段,而刻意添加的手語元素,也讓其中想要呈現的生死、離別議題有了深刻的呈現。
Thumbnail
2025/07/05
雖然以校園為背景,主角也有不少「中二」特質,但書中卻有不少就連成人也會被觸動的橋段,而刻意添加的手語元素,也讓其中想要呈現的生死、離別議題有了深刻的呈現。
Thumbnail
2025/06/28
文字依舊精巧,但描寫的卻早已不是《青檸色時代》的天真浪漫,或者《金魚夜夢》中尋常的人情世故,而是一個更加晦暗的自己與一段見不得光的關係。
Thumbnail
2025/06/28
文字依舊精巧,但描寫的卻早已不是《青檸色時代》的天真浪漫,或者《金魚夜夢》中尋常的人情世故,而是一個更加晦暗的自己與一段見不得光的關係。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以全世界來說 每個人都是原住民 以全人類來說 各族文化都是母語 白血球也許盲目 但總是奮盡所能 紅血球或許渺小 從不曾忘記本色 人都會笨也都會壞 知識跟智慧能療癒 關於包容 我還太淺
Thumbnail
以全世界來說 每個人都是原住民 以全人類來說 各族文化都是母語 白血球也許盲目 但總是奮盡所能 紅血球或許渺小 從不曾忘記本色 人都會笨也都會壞 知識跟智慧能療癒 關於包容 我還太淺
Thumbnail
終於來到《人類怎麼學》的尾聲,這篇來談談認同與思考。認同會以「原住民」作為例子,幫助大家從各個面向上探討常見的身份認同問題。思考則是會帶大家看到各種權威、語言、儀式所固定住的思考方式。
Thumbnail
終於來到《人類怎麼學》的尾聲,這篇來談談認同與思考。認同會以「原住民」作為例子,幫助大家從各個面向上探討常見的身份認同問題。思考則是會帶大家看到各種權威、語言、儀式所固定住的思考方式。
Thumbnail
這本《人類怎麼學》探討:「哪些是我們的自然預設?」透過比較不同的文化或情境,讓我們注意到那些認為理所當然的思考模式。在我們成長過程中,我們吸納了眼前社會的種種,包含自然、文化、語言等等。往往我們批判事情,會帶著我們的思考慣性。而透過人類學的訓練,能讓我們打破原本的已知,退一步思考事情的可能性。
Thumbnail
這本《人類怎麼學》探討:「哪些是我們的自然預設?」透過比較不同的文化或情境,讓我們注意到那些認為理所當然的思考模式。在我們成長過程中,我們吸納了眼前社會的種種,包含自然、文化、語言等等。往往我們批判事情,會帶著我們的思考慣性。而透過人類學的訓練,能讓我們打破原本的已知,退一步思考事情的可能性。
Thumbnail
每個原住民都有族名。 高山原住民有族名,平地原住民也有族名。 這些族名是怎麼來的呢? 很多年前,我在台北聽人類學家陳奇祿演講。 演講內容,我幾乎都忘光了,只記住一件事。 當時,陳奇祿說,原住民的族名是來自“人”字。 在日據時代,替原住民取族名,就看原住民語“人”字怎麼唸。
Thumbnail
每個原住民都有族名。 高山原住民有族名,平地原住民也有族名。 這些族名是怎麼來的呢? 很多年前,我在台北聽人類學家陳奇祿演講。 演講內容,我幾乎都忘光了,只記住一件事。 當時,陳奇祿說,原住民的族名是來自“人”字。 在日據時代,替原住民取族名,就看原住民語“人”字怎麼唸。
Thumbnail
依依東望的時候,卻已經看不到記憶裡的家鄉。 前一陣子接觸到一個議題,在探討原住民的文化保存。在台灣有一種土地類型,叫做原住民保留地,他規定土地擁有者必須是原住民,就算你賣地也必須賣給原住民。 之所以需要有原保地,是希望有土地能夠持續發展原住民文化。
Thumbnail
依依東望的時候,卻已經看不到記憶裡的家鄉。 前一陣子接觸到一個議題,在探討原住民的文化保存。在台灣有一種土地類型,叫做原住民保留地,他規定土地擁有者必須是原住民,就算你賣地也必須賣給原住民。 之所以需要有原保地,是希望有土地能夠持續發展原住民文化。
Thumbnail
最近科普議題相當受矚目,對於跨領域的知識和理解能力、資訊轉化以及同理受眾的需求,需具備相應能力。本文討論了科學教育在原住民族文化中的地位和對話。
Thumbnail
最近科普議題相當受矚目,對於跨領域的知識和理解能力、資訊轉化以及同理受眾的需求,需具備相應能力。本文討論了科學教育在原住民族文化中的地位和對話。
Thumbnail
台灣啟航:跨領域的解讀與對話;對人類學的一些想法
Thumbnail
台灣啟航:跨領域的解讀與對話;對人類學的一些想法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