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SBTi 的金融業淨零標準推出新版本,會是近年金融業在淨零方針下最重要的標竿。
與其他行業的淨零步伐相比,金融業在台灣是走在較前面的,許多銀行都會率先提出減碳措施與證明,並且推動各種低碳產品。也許再過不久就有機會看到新聞,台灣某某銀行依據 SBTi 新版淨零標準,設定並更新科學減量目標。畢竟最主要的要求項目是化石燃料相關的融資限制以及森林砍伐風險,這兩大重點項目對於台灣金融業來說都是輕微甚至不存在的限制。
新聞原文連結請參考。SBTi 推出首個金融機構淨零標準,加速銀行與投資界的氣候行動
Science Based Targets initiative ( SBTi )近期發布《 Financial Institutions Net-Zero Standard 》( FINZ ),首度為銀行、資產管理公司、保險業者及投資人提供明確的操作指南,協助其將放貸、承保與投資等業務全面對齊 2050 年淨零排放目標。
FINZ 對金融業提出四大關鍵規範:
- 投資組合的溫室氣體排放
- 化石燃料相關融資
- 森林砍伐風險
- 透明的報告機制
這項新標準意在徹底重塑金融業與全球氣候目標的連結,並將資本引導至潔淨能源與低碳轉型所需的關鍵領域。
新標準為何攸關氣候與金融
金融機構在全球減碳中握有關鍵槓桿。它們的「融資排放」——源自放貸、承保與投資所支持企業的溫室氣體——往往比自身營運排放高出數百倍,甚至上千倍。一項研究指出,這類排放可達自身的 750 倍,北美銀行更高達 11,000 倍。
過去,大多數淨零框架集中於企業直接與間接的營運排放( Scope 1 與 Scope 2 )。FINZ 則鎖定 Scope 3 第 15 類排放,針對金融業與客戶及被投資企業相關的碳足跡,提供一條具體的行動藍圖。
此標準不僅要求金融機構揭露與管理融資排放,也將承保及資本市場納入問責範圍。獲 UN 支持的 SBTi 期望透過此工具推動實質減排,從企業營運一路延伸到全球資本流向。
SBTi 首席技術長 Alberto Carrillo Pineda 表示:
「金融機構能在淨零轉型中發揮深遠影響力。它們對全球經濟的掌控及調整投資組合的能力,足以加速全局轉型。這套以科學為基礎、兼具廣泛性與彈性的標準,將成為推動全球金融業邁向淨零的重要引擎。」
FINZ 的核心規範
新標準對金融機構提出三大要求:
淘汰化石燃料融資
簽署機構須立即停止為新煤炭與油田擴張提供資金,並在 2030 年前全面終止對新油氣專案的融資。此舉明確劃分一般性金融活動與推動化石燃料擴張的資金流。
設定投資組合減排目標
所有放貸、投資、承保及資本市場操作( Scope 3 第 15 類及以上)都必須納入科學基準的減排目標,並與 1.5 °C 的減碳路徑對齊,符合 SBTi 企業標準的雄心。機構還須公開設定長期目標及中期里程碑,以接受外界檢驗。
揭露森林與不動產風險
銀行及資產管理公司必須評估自身在森林砍伐與不動產市場的曝險,並對重大風險提出公開的緩解方案。這項規範將金融業的氣候責任從化石燃料擴張擴展到土地與資產層面。
外界反應:支持與質疑並存
此次標準在制定過程中,超過 150 家金融機構參與公開諮詢,並有 33 家企業進行試點測試。目前已有來自六大洲、近 135 家機構承諾遵循 FINZ。
SBTi 近期驗證的機構減碳目標數量創歷史新高,年增幅接近 50%。在新任 CEO David Kennedy 帶領下,SBTi 設定的目標是在 2030 年前涵蓋 2 萬家企業。
此標準因兼具嚴謹與實務可行性而獲得肯定。 Sustainable Finance Observatory 也對其擴大涵蓋範圍表示歡迎,特別是將放貸、保險、資本市場與投資組合管理納入規範。
不過,外界也質疑將化石燃料融資的完全淘汰延後至 2030 年。一份報告指出,2024 年銀行化石燃料資金中,有近 95% 是透過一般貸款,而非專案融資,恐在本十年持續鎖定化石燃料的使用。
部分專家主張,淨零轉型需要立即斷開化石燃料資金鏈。但 SBTi 認為,採取漸進策略能吸引更多機構加入,最終可能帶來更大的系統性影響。
另一方面, HSBC 與 Standard Chartered 因擔憂新標準過於嚴格與實務落差而退出 SBTi 的氣候路徑;相對地, ING 則成為首家獲 SBTi 驗證目標的全球銀行,並承諾在 2040 年前全面停止為新化石燃料專案融資,且在 2025 年前將燃煤電力融資壓至接近零。
FINZ 對碳權市場的衝擊
FINZ 標準不僅提高碳權需求的門檻,也可能徹底改變自願性碳市場的走向。隨著金融機構面臨更嚴格的融資排放規範,許多業者勢必尋找經驗證的碳移除方案,以達成淨零目標。
雖然 SBTi 一向不鼓勵以碳抵換取代實際減排,但對長期封存碳的方案,例如直接空氣補捉 (DAC) 或生物炭 (biochar),仍保留一定空間。
這將帶動對高品質、科學驗證的碳權需求,尤其是來自具長效性的碳移除專案。如果自然型碳權(如森林復育)能符合嚴格的驗證與永久性標準,價值也有望上升。
金融機構同時能透過投資氣候緩解計畫支持新碳專案,對資金短缺的新興市場而言,這尤為關鍵。
整體而言,這項新標準有助於提升淨零承諾的公信力,並可能促使資金更集中投入碳移除,而非僅依賴短期抵換。它也可能推動市場傾向選擇由第三方認證,並符合 ICVCM 與 VCMI 等國際標準的碳權。
未來展望:推廣與市場演變
FINZ 標準已於 2025 年 7 月正式發布並完成全球諮詢,預計未來幾年將成為所有與 SBTi 對齊金融機構的強制規範。
- 《 Financial Institutions Near-Term Criteria 》( FINT )將沿用至 2026 年,但新加入的機構應及早採用 FINZ。
- SBTi 預計在 2026 年初,由新任 CEO David Kennedy 全面推動 FINZ,隨著氣候風險升高,這項標準也將影響金融穩定。
- FINZ 有望被納入監管框架,改變銀行在氣候風險上的監測與評估方式。
- 符合 FTIN 1.5 °C 減碳目標並停止化石燃料擴張融資的機構,將獲得聲譽提升與 ESG 投資者青睞;落後者則可能遭遇法律、監管與財務壓力。
SBTi 的《 Financial Institutions Net-Zero Standard 》被視為讓銀行與投資人對融資排放負責的關鍵工具。它針對化石燃料融資、投資組合覆蓋與資訊揭露設下清楚準則,協助資金流動與淨零路徑接軌。
雖然部分人士批評淘汰化石燃料融資的步調過緩,但多數觀點認為這是一個務實方案,能吸引更多機構提早採取行動。
隨著更多金融業者加入、採購高品質碳移除並設定明確的融資排放目標,FINZ 有機會推動實質減排。它也為 ESG 投資、碳權市場與氣候政策帶來明顯轉變,成為低碳金融市場中具公信力、以科學為基礎的新里程碑。
相關文章
歡迎留言分享,也期待你追蹤並加入沙龍,一起關心氣候變遷與碳移除。
與這個主題相關的文章連結整理如下:
英國綠色金融新政:六大誠信原則打造全球碳權交易樞紐
金融機構建立區塊鏈技術之碳權交易平台
美國銀行退出淨零聯盟:永續金融的挑戰與未來
綠色金融實踐,五大重點衡量工具介紹
氣候金融與碳交易市場流動性,COP29的重頭戲
HSBC 推遲淨零目標至 2050
《SBTi 淨零標準 V2 草案》釐清碳權角色
SBTi 轉型重啟,擴大企業淨零承諾版圖
SBTi 淨零標準 2.0 草案整理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