囤積癖這件事每次在電視上出現都會被寫成一些慘案或噁心場景(視傳媒本身定位而定),也的確帶來不少安全隱患。從《Filthy Fortune》中的嚴重情況到《Home Edit》、《人生整理魔法》等輕微的混亂,都能看出物品太多所帶來的問題。而囤積癖本身作為心理問題,也有不少相關書籍《囤積解密》、《囤積癖》、《囤積症的斷捨離》等。
但人為甚麼會囤積呢?
作為記憶的錨點、安撫心靈
很多人不解囤物者的行為,但是在《Filthy Fortune》看到了不少端倪。當中有人是以物作為記憶的錨點,自己記住某一段愉快或意義重大的時光。在節目中,Matt有說過囤物者因為是記得原來的價值而不是放太久後的價值,令他們難以割捨。但是如其說是金錢價值,更多的是記憶和秉賦效應(Endowment Effect)相互影響下的作用,令物品在他們眼中脫離了現實情況。一般人眼中破損嚴重在他們眼中可能還完好,這也是為甚麼會高估物品的價值或者覺得還能修。
另一種是用物來安撫心靈填補空洞,不論是在天災面前的創傷與不安、面對時光流逝的無力,還是空間的空洞感,都會令人轉向物。在老人身上也特別嚴重,因為擔心在天災面前自己和家人的安全;自己最好年華過去後生活的不順讓他們會在過去不手;在兒女離家後因為生活的改變要用物填滿家中的空洞;覺得把一直珍藏的東不要後連自己的價值和存在都有一部分失去。最後都會變成了囤物。
這就像是受傷的人為自己所建的城堡一樣,在裹面可以感覺安全,能一直活在當年的快樂中。當然前面說的安全是心理上的,不是物理上的。至於為甚麼在一季節目後想到這麼多,是因為我家中的長輩有這種傾向,所以更易代入。
現代人的電子囤積癖
然後在IG上看到一個關於千禧世代(millennials)為了不讓生活被刪除,而每月付錢買雲端空間的梗。這讓我不禁在想,我們這一代是不是只是把囤積放到雲端眼不見為淨?
我們在手機囤了多少照片,到最後可能翻都没翻過發了IG慰了生活因單調而煩躁的心;通訊錄和社文媒體中囤了多少人,但其實一個都没聯絡只為慰自己孤單的心;訂了多少電子報和網課等,卻讀都没讀只是用來慰自己因生活成就停滯而不安的心;囤了多少想做的事想去的地方和店,最後卻重没踏出過舒適圈只為用來安慰因生活一成不變而沉悶的心。
這不也是一種囤積癖?
所以現在才會有數位斷捨離、數位極簡主義這類概念,結果我們的網紹世界和內心,其實不比有囤積癖的人好多少。只是我們的混亂都不會實體化地放在我們眼前。
如何抓緊生活
現代人的空虛都來自於手機中的各樣資訊,以及被資訊偷走專注力而無暇活在當下。因為記憶其中一個重要的錨點是當時的情緒,現場的氣味也同樣是喚起記憶的方法。但是這些在分心了的情況下都會減弱,記憶也就弱化。
另一點是《內在富裕》和《 這個布丁要現在吃,還是先忍耐? 》中對生活中用心觀察,對幸福感以及滿足感等都有提升的作用。如果生活中只顧活在手機上,又怎能夠看到小確幸怎會抬頭看天感受一天的時間慢慢流逝:和面對面的朋友情人也不能好好聊天,結果生活中就只有焦慮和空虛。
所以與其留戀過去焦慮未來,還要管人家的生活會不會過得比自己還好,不如專注活好自己的每一天,每天進步一點點活得更快樂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