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篇中,我們見證了兩種截然不同的外包模式:印度TCS的軟體工廠正在裁員1.2萬人,而美國Scale AI的數據工廠卻雇用24萬全球「點工」。中國DeepSeek的技術突破更是揭示了第三種可能。在下篇中,我們將深入探討這場變革如何重塑全球勞動分工,以及各方如何在新生態中尋找出路。
印度IT業的生死抉擇:27萬人面臨失業風險
回到印度的困境,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更複雜的圖景。
一個粗略的估計顯示,全行業可能有2%到5%的員工面臨被裁的風險,意味著大約有10萬到27萬人可能失業。
但更深層的問題是結構性的。投資銀行Jefferies的分析指出:
除了AI帶來的結構性轉變外,TCS的裁員也反映了印度IT行業普遍面臨的增長挑戰。自2022財年以來,整個行業的淨招聘人數一直疲軟,主要原因是需求前景持續放緩。
作為印度軟體巨頭一半收入來源的美國市場,其IT服務需求受到了川普關稅政策的影響。更致命的是,美國公司對AI的加速採用,促使它們在談判中要求更低的價格,迫使勞動密集型的印度IT公司不得不削減員工數量。
這裡浮現出一個殘酷的現實:印度被擠壓在新外包生態的最尷尬位置——既無法像Scale AI那樣控制高價值的數據供應鏈,也無法像中國那樣實現技術自主突破。
- 但印度並非毫無機會。事實上,正是在這種「被擠壓」的處境中,印度可能找到獨特的發展路徑:
印度的潛在優勢:
- 人才基礎:全球最大的英語技術人才庫,適應跨國協作
- 成本結構:相比美國仍有成本優勢,但比純粹的「低成本」模式更具技術含量
- 市場定位:可以成為「中高端外包」的樞紐,連接西方企業與亞洲製造業
新興機會領域:
- AI應用開發:為不同垂直行業定制AI解決方案
- 數據隱私與合規:歐美企業對數據安全要求提升,印度可以提供可信的第三方服務
- 混合雲服務:結合本土創新與國際標準的雲計算服務
關鍵在於:印度能否在傳統外包模式崩塌之前,成功轉型到這些新的價值創造領域?
AI就業的雙面性:毀滅與創造並存
然而,我們不能忽視故事的另一面。在關注裁員和挑戰的同時,AI革命也在創造前所未有的就業機會。
根據多項研究預測,AI將在未來幾年創造800-1,100萬個新職位,這些機會分布在多個新興領域:
創新應用領域:

這些新機會的特點是:更高的技能要求,更好的薪資待遇,但也更大的學習成本。
印度在這個轉型中並非完全被動。事實上,印度的工程師文化、英語優勢和既有的IT基礎設施,讓它在某些新興領域具有競爭優勢。問題在於:轉型的速度能否跟上變化的節奏?
TeamLease Digital的數據顯示,就在幾年前,印度的IT巨頭們每年還會吸納60萬名應屆畢業生。但在過去兩年,這一數字已銳減至約15萬。這45萬的缺口,正是新機遇與舊模式交替的縮影。
三種模式的全球博弈:美國數據霸權vs中國技術突圍
多年來,印度一直難以每年為數百萬進入勞動力市場的年輕畢業生創造足夠的就業機會。那些在1990年代將印度打造為「世界辦公室」的軟體公司,曾是成千上萬IT畢業生的首選雇主。它們催生了一個富裕的新中產階級,帶動了許多城市的增長,並刺激了對汽車和住房的需求。
但現在,企業家Arindam Paul在LinkedIn上的警告顯得格外刺眼:
「今天的白領工作中,將有近40-50%可能會消失。而這將意味著中產和消費故事的終結。」
這個預言正在變成現實。與此同時,Scale AI的工人大軍卻在不斷擴張。這24萬名分布在全球南方的「數據標注工」,正在為美國主導的AI生態提供最基礎的「原料」。
Wang的戰略意識不容小覷。他在2018年中國之行後意識到的「大國競爭」,正在以他想象不到的方式展開。在那次訪問中,他敏銳地察覺到AI領域的地緣政治競爭,並將數據視為這場競爭的關鍵武器。如今回看,Wang不僅僅是在建立一家公司,而是在為美國構建一個覆蓋全球的「數據帝國」。
這個帝國的運作邏輯是:通過控制數據供應鏈,將全球24萬「點工」納入美國主導的AI生態,同時利用其在Meta、OpenAI、Google等頂級客戶中的地位,影響整個AI產業的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