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時候我會忘了,我寫給孩子的故事,其實也是寫給自己的提醒。
怕怕龍教我們的,不只是面對害怕,更是在失控過後,我們能否回頭,讓愛繼續存在。
昨晚坐在書桌前,我重新翻看了我創作的《怕怕龍》故事。那隻總是膽小、怕東怕西的小恐龍,是我為了陪伴孩子成長而寫下的角色。上學、交朋友、面對失敗……這些怕怕龍害怕的事,也正是我眼前這個孩子,在生活中一點一點碰到的挑戰。
我常常提醒自己,孩子的成長不是一夕之間的蛻變,而是藏在每天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動作、小進步裡。當我用寫怕怕龍的眼光去看他,很多原本讓我煩躁的事,也開始有了不同的解釋。
關於螢幕與一頓沒吃完的飯
最近的親子戰場,常常發生在電視機前。
他迷上 YouTube,吃飯時也想邊看邊吃,搞到飯菜都涼了。他嘴裡說著「我會吃啦」,但眼睛卻盯著螢幕,一口也沒再動。
故事裡的怕怕龍也遇過同樣的情況,他一邊看動畫一邊吃飯,結果飯越來越冷,肚子卻還是餓的。
我知道,他不是故意的,而是學著一次做兩件事;我也知道,與其責罵,不如幫他把「吃飯模式」一點一點找回來。
他在模仿,我在學著看懂
有時候,我也會發現他開始模仿影片裡的一些橋段。像是最近,他竟然舔了整盤菜,還邊笑邊看我反應。
我知道,那不是他真的不懂禮貌,而是他可能在試圖「演出」某個他看到的畫面,想引起我的注意、測試界線。我想,他也在觀察我,學著面對情緒,就像我也正在學著理解他。
當情緒先說了話
但身為一個父親,我並不總是能那麼冷靜。我也會有爆炸的時候。有時是咆哮、有時是摔東西,有時甚至會脫口而出:「你是不是想去別的地方住?」
那不是我真心的意思,只是情緒在說話。
那些話,在說出口的瞬間我就知道不對了。因為那不是在教他,而是在發洩我自己無助與挫敗的情緒。最終受傷的,是孩子的心。
修復,是我們一起學會的事
後來我會蹲下來,拍拍他的肩,對他說:「對不起,爸爸剛才講話太兇了,我有點生氣,因為我不知道該怎麼辦。但那不是你的錯,我也不應該那樣對你。」
我也開始提醒自己:怕怕龍不是一天就變勇敢的,我們這些大人,也不是天生就會教養孩子的專家。很多時候,我們其實也和怕怕龍一樣,一邊害怕著,一邊努力變好。
最後我想說—
如果孩子能從我們的錯誤中學到「原來大人也會道歉」、「原來生氣不是不愛我」,那或許,我們就正在一起長大。
孩子需要學會怎麼說「我不喜歡你這樣對我」;
而我們,也需要學會怎麼面對這句話,不是逃避,而是回頭說:「好,我會再試著溫柔一點。」
因為我們也在學,怎麼在愛裡長出新的樣子。
此為原創作品,請勿任意轉載或抄錄。
如需轉分享,歡迎貼上原文連結,謝謝你溫柔地支持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