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教年紀小的孩子「保護自己」,不要教年紀小的孩子「小心陌生人」


上週五有分享我講了大野狼和小白兔的故事,在故事中,真的是好人的大野狼把找不到回家路的小兔子先帶回家好好照顧,睡著的小白兔大哭說:「媽媽,對不起!」在這個橋段上,我停下來問一年級的孩子們:「為何小白兔會說出媽媽對不起?」有的小朋友很記得前因後果的劇情,回答出標準答案:「因為他跟媽媽吵架,所以他跟媽媽說對不起,不應該吵架。」這個方向沒什麼好聊的,我想聊的是這個回答:「因為被大野狼抓走是他的錯!所以他要跟媽媽道歉。」

這個是現場教室裡至少有3-5個小孩說出來的答案,而一個教室也才18個學生,我魅力也沒有很大,所以會願意舉手分享、和我互動的不超過10個孩子,不到十個孩子裡面有近一半的孩子,在這樣的故事脈落裡,認定「被大野狼抓走是小兔子的錯!」老實說,我覺得很擔憂。

raw-image


一個人如果遇到壞人壞事,第一個直覺想到的是『這是我的錯』,而不是「這就是壞人做壞事,我好衰」,以 #創傷治療 的研究指出,卡在 #自責 是創傷者最常共同擁有的狀態,而留在自責狀態裡,對於創傷的療癒是比較不容易的。


很多家長在擔心孩子會遇到壞人壞事的防堵方式上,採用教導孩子要保護自己的策略,例如:不要跟陌生人走不要相信你不認識的人說的話這些看似很合理的策略,在這兩句話的基礎出發點上,是在教導孩子:#你得要能夠辨識出壞人當然家長會說沒有,我是說陌生人不是說壞人,但是,如果陌生人都是好人,為什麼不可以一起走?為什麼不可以相信陌生人說的話?

說到底就是怕這個陌生人可能不是好人、可能是壞人,壞人拐走我們的孩子,拐走了我們就沒有孩子了。

所以我才會說,這兩句合理的策略的利基點在於 #要求孩子辨識出壞人。但是小孩怎麼能夠辨識出是壞人的陌生人呢?這個能力其實連我們成年人都不具備吧?!

日常生活裏,孩子和家長在捷運上遇見陌生人誇獎孩子好乖,或是在參觀美術館時、第一次見面的導覽老師活動結束後,家長通常會帶著孩子、或是自己對這些陌生人做出友好、感謝的言行,在這些日常設定裏,如果我們的孩子對這些陌生人置之不理、漠視,我不確定其他家長會有什麼感覺,至少我會覺得不勝自在,我會希望我的孩子,至少給這些陌生人一點善意的回應,而 不 是 直接 不 跟對方展現出社會性的友好互動。

我蠻希望我的小孩可以與人為善,因此我會希望孩子會和不太熟的鄰居打招呼,像我帶著孩子去買東西,也會請他跟第一次見面的店員說再見,這些都是由我,身為家長,要求孩子對陌生人要展現出社會性友好的互動。

當我在孩子面前不斷示範和陌生人進行社會性友好互動時,但我又同時在另一方面,要求孩子:「你要能夠分辨出好或是壞的陌生人」,這個情況,比較像是在孩子的世界觀還不夠多元之前,給予孩子面對同一個類型稱為『#陌生人』的外人,教導孩子兩個相反方向的作法。

我認為面對孩子可能會被壞人拐走的恐懼,唯一只有在孩子還小的時候,由家長和家長信任的成年人看緊看好,這招而已。

我知道這樣說得很像風涼話,或許有些人覺得自己只是想讓孩子理解社會上是有壞人的,希望他能有所警覺,如果真的只是要孩子有個「警覺心」,那說明「世界上有壞人喔」即可,也不需要跟孩子說:「要拒絕陌生人!」因為平常生活裡,成年人並沒有一直在示範「拒絕陌生人」的模樣啊,在缺乏眼見學習,孩子怎麼可能在遇到假裝善良、親切的陌生人時,尤其這個陌生人還說他認識家長,孩子是如何能夠長出拒絕的判斷力?

再舉一個孩子不太容易直接拒絕陌生人的情境:當孩子不想跟在電梯裡巧遇的陌生不熟鄰居打招呼時,即使家長同意孩子可以不需要和別人打招呼,但應該不會稱讚孩子說:「很棒,剛剛鄰居跟你道早安,你直接漠視他不理他,這樣的回應很棒!陌生人就是很有機會是壞人!你千萬不可以被他親切的假象給騙走了!」

以不熟的鄰居在電梯裡親切打招呼的例子來說,孩子如果不回應,家長可能會在孩子面前幫孩子跟對方打招呼,做一個禮貌性的 #家庭答禮,我們和善回應鄰居的舉動在孩子眼裡,是一個「陌生人如果表現得很親切,我們也應該親切回應」。

因此我才會一直強調,不可能讓年紀小的小孩承擔自己拒絕陌生人的善意,進而由小孩顧好自己人身安全的責任……那成年人如果都同意小孩不需要負責自身安全,那何必一直對他們強調呢?

當然我相信有人會立刻說我誇張了,這不是「小孩承擔把自己顧好的責任」,那我真的很需要大家跟我分享,家長被我誤會的狀況是什麼,我們彼此了解一點,我有哪些盲點也真心想要學習。

我會建議家長們不跟太小的孩子說這些,除了在說明的當下孩子會恐懼、或是種下恐懼種子之外,更擔心的是,「#自己要做好保護自己」這個觀念太強大,會讓孩子在遇到壞事後,內心一直往「我做錯、我沒有做好保護自己,這是我惹出來的壞事、因為我沒有say no」無限錯誤迴圈……明明是壞人壞事的錯,但孩子卻一直自責……

而且通常覺得是 #自己做錯事的孩子,會願意把自己認定自己做錯的事,和已經百般叮嚀他不可以做錯這件事的家長說的機會,就是一個非常低!孩子相信自己做了家長不認同、尤其是百般交代的事,首先就只會想要隱瞞......

因為他希望自己在家長心中一直是個「不會做錯事的好孩子」,尤其不會去做「我都講過這麼多次了,你為什麼還會這樣!?!」的事。身為我兩個兒子的媽,我希望他們遇到對他而言糟糕的任何事,他都願意跟我分享。

對他而言糟糕的事情可大可小,而我都想陪伴他走過,就算他不讓我「陪」,光是「#至少知道他正在經歷什麼」,對我而言就已經至關重要啊!

因為孩子可能不會選擇由我陪伴他度過這個關卡,但因為我大約知道他正在經歷什麼事,我比較有方向去尋找他可能會接受的資源,去幫助他比較順利的度過這個關卡,或是我因為知道他的狀況,我可以安心站在一個不插手,相信他可以自己度過這個關卡的遙望守候位置。

因此從小,就讓我的孩子們知道,保護他是我願意和應該做好的事,讓他可以首選把遇到的狀況和我無礙的分享,對我來說,才是最有機會陪伴他安全長大的利基點。孩子長大的路上,不一定會遇到壞人壞事,但從小,我讓孩子知道我們會保護他,我們會看好他,會是我比較建議的植入內建系統模式。

當他知道我是會保護他的人,那些壞人壞事不是他沒做好什麼,他願意告訴我、尋求我的幫助的可能性才會提高!

自從滿滿的台灣 me too 運動湧現出來後,我一直耿耿於懷的是政大實小的狼師案,身為政治大學畢業的我,有同學和學長姐的孩子唸政大實小,實小的家長,哪個不在意自己的孩子教養?哪個不是高學歷精英份子?在這樣的家庭成長的孩子們,為何那些受傷的女孩得等到自己長大了、成年了,才能把小時候受到的侵害說出來.....而且似乎看起來第一時間都不是跟家長說.......

不想在受害者身上灑鹽,我只是想著,會不會是曾經哪些事發生時,錯過了知道的機會,不斷的思考、看各家討論分享,最後,我最支持的,就是 #不要一直教導孩子保護自己!遇到壞人壞事的人,都不是因為他沒有好好保護好自己,他們就是剛好在錯的時間點站到錯的地方,他們沒有少做什麼,而我,想做能夠保護他們,讓他們相信,他隨時可以找我說,他都不會被我指認有錯的那種成年人。

所以我才會努力分享「不要教孩子保護自己」呀!因為要養出一個強大又安全的孩子,我相信,只有我先是他強大又安全的靠山才行!如果,對於如何養出心理素質強大又安全的孩子,你有很多疑慮,邀請你7月10日開始連續四個週三晚上,參加由翁麗淑老師主講的 給孩子家長的性教育課程,讓孩子安全長大,是方方面面的事,#性教育 只是其中一個課題,這四堂課裡,麗淑老師會幫助家長建立更寬廣和強大的觀念,家長先理解如何先把自己的心打開,才有機會保持、去發現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各種關卡,和我們到底該以何種方式,站在孩子的身邊。







專修安全依附關係的國際認證嬰幼兒睡眠顧問。在嬰幼兒睡眠專業裡,結合Mary Main安全依附關係系統,安全圈教養,與美國RIE嬰幼兒教育理念,以親子間彼此尊重出發,協助家長,建立嬰幼兒良好睡眠習慣、穩定日常作息,讓孩子好好睡,全家一夜好睏。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