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個更立體、更複雜的世界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自己」這個東西是看不見的,撞上一些別的什麽,反彈回來,才會了解「自己」。
——山本耀司


《閱讀的方法》是近期有關閱讀主題的書當中,最受啟發的。

一開頭談小說的篇章,就令人身陷其中。怎麼能夠把閱讀談得這麼迷人?閱讀的好處我也能列舉無數種切角,但是,這本書的深度及廣度,我自歎不如。作者的知識涵養全都融入他看待閱讀的眼光中,因此,讀《閱讀的方法》,既有一種不斷產生共鳴的興奮之情,也彷彿經歷了一趟學習之旅。而且完全可以感受到,這是一個非常熱愛閱讀的人。

面對一本書的時候,我們經常本能地問:這本書是講什麼的?這本書的核心觀點是什麼?很多優秀的書,我們是沒有辦法這麽問的。它們的魅力在片段、在細節,在你用目光撫摸它們的過程。

作者羅振宇(羅胖)是著名的說書人,甚至以知識服務開啟了事業。今年初我開始看他一系列【文明之旅】Youtube 影片,每一集講一個年份,他打算從西元1000年講到西元1912年,用二十年完成。竟有人用二十年的尺度在規劃自己的工作!【文明之旅】每一集都有許多有意思的觀點,因此聽著聽著也累積了一些延伸書單。這段時間受益最多的觀點之一,是對於歷史的看法。他在《閱讀的方法》書中也有提及——

歷史學的使命是發現歷史真相?不盡然。很多時候,歷史學也只是在玩推理遊戲。⋯⋯我曾經請教過一位歷史學者,讀歷史讀到什麽程度就算入門了?他說:「當你不再認為誰是壞人、誰是蠢貨的時候,當你能讀出所有事件當事人的『不得已』的時候,當你看到事實的複雜性的時候,就算是跨過了入門的門檻。」
一個人的狀態,不是由事實和行為決定的,而是由他此刻的觀念決定的。改變觀念,就是改變一個人的世界。⋯⋯書裡經常會有這樣的段落,僅僅一小段文字,就能召喚出豐富的認知模型,幫我們越過工具看到人,越過場景看到全域。
讀書多的人⋯⋯能看到一個更立體、更複雜的世界。

我感覺,口才好的人非常多,但是,口才好未必能對應影響力。能不能把一件事或一個觀點的脈絡講清楚,才是說服力的來源。因此,讀羅胖的言論和文字,即便有時未必完全認同他的觀點,但是他自有脈絡,並非在表面上誇誇而談,無論如何,我都能從他的脈絡中去找到思考的點。

對我來說,這本書的共鳴,遠多過沒那麼確定的部分。以下再摘一段深有同感的文字,其他的部分,非常推薦喜愛閱讀的朋友自己去讀。相信閱讀者一定能在這樣一本書裡,獲得遇到知音的感動。

標籤化,意味著簡單、抽象、統一,抹去了差別,消解了複雜。而個人視角、內部視角、微觀視角,這些窺視世界的小孔,能幫助我們對抗知識標籤化的宿命。
請看下面這張名單:托爾斯泰、卡夫卡、喬伊斯、卡爾維諾、博爾赫斯、易卜生、契訶夫、普魯斯特、哈代、勞倫斯。他們有一個共同的身分:大文豪,但是都沒有得過諾貝爾文學獎。不跳出眾望所歸的『精選』,到更大的池子裡看一眼,我們會錯過多少好東西?

他以寫過童話的卡爾維諾為例——

原來,童話只是卡爾維諾訓練自己簡練文風的工具。這個過程給了兩點啓發:第一,不要唯讀一個人所謂的『代表作』,否則會錯過很多。隨機漫步似的閒逛,能發現更有意思的風景;第二,眞正厲害的人,會透過窮盡一個領域來重塑自我。
我問過一位建築師,為什麼現在流行把一些破敗的工廠改建成產業園區,徹底推倒重建不好嗎?新建築既美觀又好用,說不定面積還更大,也花不了多少錢。那位建築師説:「那損失就太大了。一個工廠,別看它破,它的格局是很多年慢慢演化出來的。這裡一棟小樓,那裡一個車庫,看起來布局亂糟糟的,但那是長年在裡面工作的人,透過豐富的互動建構出來的,它有原生的合理性,是符合人性的。雖然我們並不知道它為什麽合理,但今天一個建築師想在一塊空地上把這種原生合理性『設計』出來,那是萬萬辦不到的。保護老舊建築,實際上保護的是人的互動關係。

最後分享一段,呼應我在《給未來的讀者》書裡講述的心得(一本書會帶我們到下一本書,每個人的閱讀會在內在形成自己的宇宙)——

他們把書看成了一座高聳入雲的山,把讀書看成了步步登高的朝聖⋯⋯但你有沒有想過,書籍的世界,其實並不是一座山,而是一張網?山,需要費力地攀爬,而網,允許我們愉快地從一個節點跳到另外一個節點;山,有從低到高的次序,而網,處處相通,沒有前後高低之分,只要你願意,任何一條路都可抵達終點;山,只有一個頂點,而網,每一個節點都有變成樞紐的可能。

推薦給喜愛閱讀的朋友們。

*《閱讀的方法:找到文明世界中,本該如此的我》,羅振宇著,圓神出版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自由人進行式
8.7K會員
98內容數
出版《成為自由人》之後,我仍持續體會何謂自由、自由應如何實踐。我會在這裡分享我的心得看法,我的人生觀,我從閱讀、旅行、工作等層面學到的東西,以及與世界相處和打交道的方式。
自由人進行式的其他內容
2025/07/16
我從這本書學到非常多。每天早上都很期待晨讀時間,又會如何獲得嶄新的見解。我常說閱讀不是為得到標準答案,而是來幫助我們思考的,從這點來說,這段時間確實非常感謝它的陪伴。
Thumbnail
2025/07/16
我從這本書學到非常多。每天早上都很期待晨讀時間,又會如何獲得嶄新的見解。我常說閱讀不是為得到標準答案,而是來幫助我們思考的,從這點來說,這段時間確實非常感謝它的陪伴。
Thumbnail
2025/07/04
在描述這本書「是」什麼之前,或許可以先談談它給我的感受。我感覺,它像一個有重量、溫暖的東西,發出低吟的聲響和清晰穩定的共鳴,緩緩地發熱和放光。我從這本書感受到「心」。 當你遇見美或悲傷,並且感覺到一股震動或揪心時,這就是你的「心」的表達。
Thumbnail
2025/07/04
在描述這本書「是」什麼之前,或許可以先談談它給我的感受。我感覺,它像一個有重量、溫暖的東西,發出低吟的聲響和清晰穩定的共鳴,緩緩地發熱和放光。我從這本書感受到「心」。 當你遇見美或悲傷,並且感覺到一股震動或揪心時,這就是你的「心」的表達。
Thumbnail
2025/06/25
最近晨讀時間幾乎都在讀AI相關的書,女兒問我是不是要寫論文。😅其實只是個人興趣,我的「AI/未來」書櫃中,已有約30本相關主題的書,這是我探索自己和世界的歷程。 這次我想兩本書一起介紹,它們都是2024年出版的新書。
Thumbnail
2025/06/25
最近晨讀時間幾乎都在讀AI相關的書,女兒問我是不是要寫論文。😅其實只是個人興趣,我的「AI/未來」書櫃中,已有約30本相關主題的書,這是我探索自己和世界的歷程。 這次我想兩本書一起介紹,它們都是2024年出版的新書。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序 閱讀,自古以來便被視為一種提升自我修養、開拓視野的重要途徑。 無論是經典文學、科學著作,還是輕鬆的小說、詩歌,每一本書都像是一扇窗,帶領我們探索未知的世界。
Thumbnail
序 閱讀,自古以來便被視為一種提升自我修養、開拓視野的重要途徑。 無論是經典文學、科學著作,還是輕鬆的小說、詩歌,每一本書都像是一扇窗,帶領我們探索未知的世界。
Thumbnail
閱讀對於身份認同和知識累積的影響,作者分享了閱讀對於改變自己想法、克服知識焦慮、拓展觀點的重要性。同時,部落格也作為知識內化和分享心得的方式,對讀者提供更有方向的閱讀建議。作者以自己閱讀的心得作為開始,並歡迎對於閱讀、學習有興趣的人一起討論和分享。
Thumbnail
閱讀對於身份認同和知識累積的影響,作者分享了閱讀對於改變自己想法、克服知識焦慮、拓展觀點的重要性。同時,部落格也作為知識內化和分享心得的方式,對讀者提供更有方向的閱讀建議。作者以自己閱讀的心得作為開始,並歡迎對於閱讀、學習有興趣的人一起討論和分享。
Thumbnail
剛看到《我們為什麼要閱讀》時,以為又是一本市面上常見的「閱讀法」工具書,沒想到完全不是這麼回事。覺得它更像是從「我們為什麼要閱讀」這個問題為核心的思考隨筆集。讀的時候,除了會不時點頭覺得「說得真對」外,也常會有「咦,原來可以這樣思考啊,真有意思」的感受。相當驚喜的一本書!
Thumbnail
剛看到《我們為什麼要閱讀》時,以為又是一本市面上常見的「閱讀法」工具書,沒想到完全不是這麼回事。覺得它更像是從「我們為什麼要閱讀」這個問題為核心的思考隨筆集。讀的時候,除了會不時點頭覺得「說得真對」外,也常會有「咦,原來可以這樣思考啊,真有意思」的感受。相當驚喜的一本書!
Thumbnail
閱讀對人們的好處包括還原概念本來面目、獲取豐富的選擇、增長知識、自我突破、創造無限時間。另外,也整理出作者從24種不同的角度,介紹各類好書及對自身的好處,並提供了相應的閱讀節錄與整理。
Thumbnail
閱讀對人們的好處包括還原概念本來面目、獲取豐富的選擇、增長知識、自我突破、創造無限時間。另外,也整理出作者從24種不同的角度,介紹各類好書及對自身的好處,並提供了相應的閱讀節錄與整理。
Thumbnail
閱讀是一種享受,但有時候讀書無法專心或閱讀速度變慢,這時候可以嘗試對話式閱讀。透過與書中內容對話,讓閱讀更加有趣且豐富,並且可以讓自己更集中注意力。
Thumbnail
閱讀是一種享受,但有時候讀書無法專心或閱讀速度變慢,這時候可以嘗試對話式閱讀。透過與書中內容對話,讓閱讀更加有趣且豐富,並且可以讓自己更集中注意力。
Thumbnail
閱讀能提供不同的思考方式和樂趣,在環保考量下可以嘗試購買電子書來支持出版業。本文探討了閱讀對個人生活和環境的重要性。
Thumbnail
閱讀能提供不同的思考方式和樂趣,在環保考量下可以嘗試購買電子書來支持出版業。本文探討了閱讀對個人生活和環境的重要性。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