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晨讀時間幾乎都在讀AI相關的書,女兒問我是不是要寫論文。😅其實只是個人興趣,我的「AI/未來」書櫃中,已有約30本相關主題的書,這是我探索自己和世界的歷程。
這次我想兩本書一起介紹,它們都是很新的書——《AI霸主》幾乎與國外同步出版(原文2024/9、繁體中文2024/12),《拐點》也是2024的新書(簡體版5月出版,繁體版8月)。《AI霸主》深具批判性,《拐點》則非常樂觀。兩本書都易讀且好看,論點清晰,分別為兩種視角提供了精闢的見解。
《AI霸主》作者帕米.奧森是《華爾街日報》和《富比世》記者、《彭博觀點》專欄作家,專門報導科技法規、人工智慧和社群媒體。她在本書中以如小說般流暢的筆法為我們梳理了這波AI革命性發展的來龍去脈,以及Open AI、DeepMind與其金主馬斯克、微軟、字母公司(Google母公司)等彼此之間的愛恨糾葛。讀者能因此明白這些AI巨星原本的初衷、接續的挑戰、每個重要環節的掙扎和選擇,也會更看懂趨勢背後的較勁和微妙心態。當然還有最重要的,對我們這些廣大使用者的影響——絕非只在工作層面。這本書的寫作令我非常佩服。能從眾多人事物中抽絲剝繭、理出脈絡,並提出令人信服的論點,還要會說故事,這是很了不起的工程。因此讀書的過程非常享受,每天都像看影集那樣。以下分享幾點個人心得(對熟悉該領域的朋友來說或許算不得有什麼新意,僅供參考🙂)。
首先,我要修正自己曾經的說法,我曾以為,對於AI競賽,我們應該著眼的是「意圖」。讀了《AI霸主》才意識到這說法其實站不住腳。歷史上大概沒有一個惡人會認為自己是邪惡的,每個人都認為自己是在為世界做好事。這些AI天才的意圖同樣也都很良善,甚至是非常大愛的。然而因為開發技術需要資金,最有能力的金主就是富可敵國的大企業,而企業的目標是什麼?是成長獲利。天才們努力在「利他」和「為企業服務」當中找平衡點,但這當中的衝突幾乎是不可免的。
第二個心得對我是全新視角。原來在科技圈,末日警鐘不是沒有,一直都有,甚至有許多有力人士大聲疾呼,並組織研究。弔詭的是,這反而促使資金更集中,賺最多錢的AI公司更容易募到錢。為什麼?因為只要打著「為開發更安全的人工智慧」旗幟即可。說白了,意思就是「由我們來做,才能避免這項強大工具落入惡人手中(?)」。因此,類似提醒並未使這些公司放緩腳步,反而加速。
同時,愈聚焦在末日預言,更顯得這項技術強大,更讓人好奇。另一個副作用是,關注在「已發生的問題」(例如歧視、偏見等)並試圖解決的議案和技術,相較之下資金和關注度無法與前述相比。
再來是關於「有效利他主義」。這個名詞我最早是在《無限風暴》(講述震驚全球的FTX破產事件,由《大賣空》、《魔球》作者所著)讀到的,FTX創始人山姆.班克曼就是有效利他主義的信奉者。這個概念似乎在矽谷非常流行。我對科技圈陌生,但「利他」這個詞很熟,只是我個人鮮少使用。在我的學習和理解中,人有些基本原則,是標識人性的基礎;而基於萬物一體的真理,利他其實就是利己,並不需要特別標榜。打著「利他」口號,有可能做出危險和瘋狂的事。「有效」就更令人不安了。
所謂「人類問題」,千絲萬縷,簡化為「先有錢→發展強大的AI→所有問題都能解決→烏托邦理想得以實現」,這個進程,目前我是抱持著懷疑的。當然它有可能,但我想同時知道代價,所有進步都有代價,代價是什麼?
最後,最令人質疑的一點:所謂「有錢」,是少數人有錢,錢都集中在AI霸主手上,利了誰?資金集中後,由少數人來決定分配,這不是極權嗎?為什麼是由這些人決定呢?我們是否創造了新的神?
要解決人類問題(請先定義是什麼問題),真正需要的未必是錢。
—————————————
接下來講講樂觀的。
《拐點》是由物理學者、暢銷作家萬維鋼所寫。他在「得到」APP開設計的「精英日課」非常受歡迎。我在網路上聽過幾次他的演講,是個邏輯及表達能力都很強的學者。他為談AI這個題目,訪問不少該領域第一線的參與者。
讀了《AI霸主》再讀《拐點》非常有趣,等於先了解這盤旗局怎麼產生,再來看我們能怎麼看待及怎麼「玩」。
必須承認,讀了《拐點》之後,我有點被他說服了。這是人類2.0時代,重點並不是AI的升級,而是人類的升級。《拐點》結合了科學、哲學,還有數學,同時有許多實例,包括作者自己和其他聰明人已試過的例子。這本書厚達400頁,讀來卻津津有味,每一章的提問都引人深思。我對作者的觀點有時佩服,有時保留,有時懷疑,不論哪一種,都讓我覺得這一天獲得了更新。
分享幾個特別欣賞的論點。
******************
很多人覺得可以用AI寫報告,可是如果報告裡沒有你自己的東西,它有什麼意義呢?⋯⋯AI的意義是幫助你生成更有自身特色的報告。⋯⋯你借助AI完成的這份作品,價值不在於資訊量足,更不在於語法正確,而在於它體現了你的風格、你的視角、你的洞見、你選定的方向、你做出的判斷、你願意為此承擔的責任。
AI的作用應該是放大你,而不是取代你。
******************
預測與判斷脫鉤,對人是一種賦能。
我們與 AI的這種「prompt一生成一選擇」關係,並非新的。⋯⋯事前提要求,事後決定滿意不滿意,中間盡量少干涉——老闆對員工不也是這樣嗎?甲方對乙方不也是這樣嗎?都是後者在生成,但雙方共同創造了最終結果。⋯⋯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而真正的老闆可以提prompt和做選擇,這不但是AI時代的新風尚,也是一種理想的做事模式。
⋯⋯所有品牌競爭都是人的精神核心的較量。AI只是放大了這種較量。⋯⋯ChatGPT這波浪潮給了我們一個啟示:用上AI很容易,任何公司都能以非常便宜的價格購買OpenAI的算力。但是一家有AI而沒有核心的公司應該被AI淘汰。
******************
人是由肉體構成的這件事;對人類智慧的意義可能比現行想像的要大得多。肉體不僅僅是大腦的維護系統,人不僅僅是一台大腦。⋯⋯事實上,我們甚至可以說,正因為身體也會影響思想,每個人才有自己的獨立思考。
你的身體對外界會有各種感知,那些感知是主觀的,是每個人都不一樣的。⋯⋯有身體才有生活,才有成長,才有從小到大不同的經歷,才有千變萬化的個性。⋯⋯正是因為每個人的自主思考,團隊才有了不同視角,才有創造性和活力,才有生成性的發揮,才能處理複雜問題。
如果每個人都活得像AI一樣,AI就沒有新訓練素材了,AI會停止進步。⋯⋯新資料是人生成的。人不是程式,人不應該按照固定規則生活。人生的使命就是要製造意外,增加資訊。有些意外來自你的情感,有些來自你身體的獨特感知,有些來自你自主的思考——不管來自哪裡,它們一定不是來自AI給你的灌輸,一定不是來自你對領導階層意圖的揣摩。
那些你任性而為的時刻才是你真正活著的時刻。
這樣看來,AI不是取代人,而是解放了人。AI能讓我們活得更像人。
******************
「計算不可化約性」告訴我們,任何複雜系統本質上都是沒有公式、沒有理論、沒有捷徑、不可概括、不可預測的。這看起來像是個壞消息,實則是個好消息。⋯⋯因為計算不可化約性,人類對世間萬物的理解是不可窮盡的。這意味著不管科技多麼進步、AI多麼發達,世界上總會有對你和AI來說都是全新的事物出現,你們總會有意外和驚喜。
計算不可化約性還意味著,我們不可能徹底「管住」AI。⋯⋯大家聯合起來設計一套AI防範機制的做法,注定不可能100%成功。
我們管不住AI,那會不會出現一個終極AI,能把我們的一切都給管住呢?也不可能,還是因為計算不可化約性。AI再強,也不可能窮盡所有演算法和功能,總有些事情是它想不到也做不到的。
同樣根據計算不可化約性,AI無法完全『預測』我們到時候會喜歡什麼。只有我們親自面對未來的情況,在我們特有的生物特性和歷史文化的影響下,才能決定喜歡什麼。⋯⋯所以,未來AI跟我們真正的關係不是降臨,不是拯救,也不是倖存,而是「共存」。
******************
討論還可以繼續下去。在歷史的當下,身處其中的我們,是不可能完全理解這一切意味著什麼——直到它真的發生。但我覺得讀書的好處也在這裡,書(厲害的作者)可以提供我們思考的素材和線索,它們會幫助我們在渾沌不明的處境中,試著邁開一小步。或許我們個人的性格及經驗使我們受限,但書本總會點亮幾條神經網路,使我們看見原來沒看見的可能性及連結。
我的分享只汲取了好書的一小部分,我的智慧目前也只能前進到這裡。如果其中有片段引起你的興趣,希望你願意親自去讀這些書,用你自己的思考決定自己的行動。
期盼這個新世界的演進有我們每個人的智慧參與其中。🙂
*《AI霸主》,帕米.奧森著,吳凱琳譯,天下文化
*《拐點》,萬維鋼著,先覺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