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描述這本書「是」什麼之前,或許可以先談談它給我的感受。我感覺,它像一個有重量、溫暖的東西,發出低吟的聲響和清晰穩定的共鳴,緩緩地發熱和放光。我從這本書感受到「心」。
當你遇見美或悲傷,並且感覺到一股震動或揪心時,這就是你的「心」的表達。
作者貝絲.坎普頓是一位研究日本學的英國作家,她最有名的代表作是《侘寂》。在《心之道》這本書裡,她記述了先後經歷摯友及母親離世的痛苦,加上步入中年的種種焦慮徬徨,因此再度回到日本,走向日本的幾座聖山,尋求解脫之道的旅程。
首先我是被書名及封面吸引,翻開內頁後,又被編排設計收服。它的章名及部名頁都有一座山的黑白影像,莊嚴且令人震撼。然後是作者的文字,我喜歡她的文筆。閱讀《心之道》的時候,我感覺自己也經歷了一場療癒之旅。「心」是我們內在的一個位置,一個人是從這裡,透過感覺的、有能量的衝動,敏銳地向世界回應⋯⋯
這本書適合慢慢地讀,我認為作者對心及生命的深讀,可能遠遠過使用「心」這個漢字的民族中大部分的人。
也許,「心」是存在於明確說出的,和明確知道的之間的空間——在靜止中,在沉默中,在間隙中。或者,也許空間是由「心」本身定義的。⋯⋯古典鋼琴家黑瀨紀久子在她的著作 《在我心中響起的聲音》中提到一個有趣的觀察,即在音樂中的音符之間製造一個停頓,比彈出音符本身需要更多的力氣。
作者的前半生同多數人一樣,被成功、名聲及他人看法所牽制,步入中年後,終於來到一個再也負荷不了的時刻,不明白自己所求為何,以及自己是誰。母親的離世更使她的世界崩解。從此時開始,心帶領她走上不同的道路,在攀登羽黑山、月山、湯殿山的過程中,所有外在事物褪去,她經歷了蛻變和更新。
所以這本書是有「份量」的。摯愛之人的逝去在我們身上留下的洞,外人看不見,但我們時刻感受到自己的不完整,還有巨大的哀痛。《心之道》並未迴避這道難題,它把重量織進文字裡,在每一次向上探索的痛苦步伐中,誕生了輕盈。我感覺到作者的真誠和踏實。讀者在閱讀時也如同和她一起攀登,帶著我們各自的傷痕和處境,同時直視生命的重與輕。
作者沈浸在失去母親的悲傷之際,她的孩子做了一件暖心的事,我很想跟讀者分享這段——表達愛其實很單純。
在我們談論死亡之後,我九歲的孩子寫了一封信給我,上面寫著:「我愛妳,我知道妳很傷心,我永遠都在妳身邊。如果妳想要一個擁抱,或一些巧克力,就來找我。我想,當妳很難過但又不想哭的時候,也許妳可以把任何剛好想到的東西畫下來。」她在這些字下面畫了兩個框框。左邊那一個,她已先畫了幾個抽象的圖案和一群魚,留下另一個框框給我。「畫的時候閉上眼睛,只要用感受的。」她寫道。她不知道,這正是我應對悲傷的方式。
「媽咪,不要說『死了』,」西耶娜(Sienna)說。
「為什麼呢?」我問,擔心她繼承了我的迷信。
「因為『死』的意思是『結束』,而外婆沒有結束。」
任何形式的悲傷,都有能力焚毀我們所知道的生命,而我們這些留下來的人,有責任在今天的灰燼中,尋找過去的骨頭:回憶、人生教訓、共同的故事、愛的見證。
倘若中年和其他關鍵的人生轉變,例如結婚、離婚、畢業、空巢期、職場轉變和退休,也是一場燃燒呢?倘若我此刻的工作,正是在所有先前已消逝的一切灰燼中,撿起剩餘的骸骨呢?去選擇我想要帶著,放進我心房口袋的回憶。去接受人生已經教給我的教訓,同時向那些我尚未學到的東西敞開心扉。去承認我所感激的一切,感激我已活過這些年。而且,去明白灰燼就是灰燼。它現在不能是薪柴了,但灰燼能滋養某種新東西的根。
這是我近期讀過最溫柔又有力量的書。或許我們正面臨一個好時機,一條更好的道路展現在我們面前,能幫助我們突破此時的動盪不安。我們也開始去探索自己的心。
慢活的人生不是無聊的人生,而是一個有參與的人生。
*《心之道》,貝絲.坎普頓著,游淑峰譯,陳思安設計,林芳如編輯,時報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