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認知障礙症(又名失智症、認知症)日漸普及的時候,「照顧者」的煩惱及困局亦開始為人熟悉,可是比起病患者本身,「照顧者」這種身份原來遠比想像中複雜——由為「誰」照顧開始,已經決定了照顧的方向及心態!
後妻與子女的照顧責任之爭?
早前著名小說家瓊瑤選擇「自決」離世,大家除了記住她多部膾炙人口的愛情故事(縱使現在看來非常「政治不正確」),她因為亡夫平鑫濤晚年患上血管性認知障礙症(Vascular Dementia),就照護問題與亡夫子女展開的媒體「對罵」,亦重新成為坊間的討論話題。
因為當事人的三角關係太過Juicy,身為「小三」的瓊瑤本人言行被網民戲稱為Drama Queen,亦如她筆下女主角一樣「惹火」「痴狂」,故此有人罵瓊瑤是「矯情小三」,亦有人挺她而批評繼子女們「忘恩負義」,雙方各執一詞,而大眾的評論總帶著道德批判,忽視了爭執的本質——插鼻胃喉與否,也是單純的長者照護問題。
瓊瑤(左二)與丈夫平鑫濤(最左)的兒子平雲(最右),因為平鑫濤插鼻胃喉與否而發生爭執(圖:聯合新聞網)
身為「子女照顧者」,根據醫生的建議「盡孝」,自認給予父親「最適當的治療」,未到「病危」而要續命的話自然要「插喉」,甚至認為透過照護修補了失落的父子(女)關係,他們的看法當然沒有錯(參考:穿越照護風暴,尋回家族之絆──平雲與他的父親平鑫濤),只是另一邊廂,身為「配偶照顧者」的瓊瑤持有相反看法。
撇開她那種「分不清小說與現實」的華麗藻詞文筆,還有「小三與元配子女」的身份衝突(然後才發現再加上瓊瑤小說晚期的版權轉換及糾紛!),瓊瑤的處境恰好印證了照顧者的迷思——配偶照顧者的處境及心理狀況,比一般照顧者更為矛盾糾結。
變臉的枕邊人・難以訴說的照顧壓力
未必完全可以當成參照,但看到瓊瑤與丈夫元配子女的糾紛,想起了一部日本電影《空空那年》(原名:『大いなる不在』,台譯《悸憶拼圖》,2024年),電影講述男主角(森山未來)自小父母離異,長大後卻接到父親(藤龍也)患上認知障礙症的消息,當年拋妻棄子再婚的現任妻子(原日出子)卻失蹤,男主角一邊追尋父親現任妻子的消息,一邊梳理對父親糾結矛盾的情緒。
很多觀眾誤會電影講述父子倆如何重拾親情,所以認為男主角戲份太少及鬆散,其實兒子視覺只是引子,妻子如何面對失智夫才是故事的主軸!尤其當年他們各自背叛原本的伴侶及子女,排除萬難成為夫妻,以為是「happily ever after」的結局,結果卻因為其中一人認知失調,「變成」陌生人令婚姻出現裂縫…

《空空那年》講述認知障礙症令曾經深愛對方的夫妻最終「永不相見」
尤其透過不同人的描述,讓兒子(及觀眾)得知父親患上認知障礙症後,情緒與行為變化令相愛多年的太太措手不及,各種無意識的言行不斷傷害太太,並蠶食她對丈夫的愛慕,例如:明明喚著是太太名字、聽到自己以往寫給她的情書會動容,卻把眼前人當成陌生人或侵略者般抗拒;又或者行為上是侵犯小姨,嘴裡卻呼喚著太太名字?!那種荒謬的矛盾很令人揪心,同時亦令妻子最後決定「愛他就要遠離他」。
在亞洲社會(特別是華人)當中,大眾認定照顧責任通常落在子女身上,故此很多討論都圍繞著子女如何平衡「孝道」與「能力」,較少人討論配偶照顧者的壓力與創傷。畢竟對子女而言,無論跟照顧對象有任何愛恨情仇,他們沒有選擇誰當「父母」的權利,照顧責任完全是基於「血緣關係」而來,受不了也可以怨天怨地。(先別討論這種想法是否恰當)
可是「夫妻」關係卻是自己選擇的,由簽下一紙婚書開始,沒有血緣關係的兩個人,因為「愛」而成為最親近的一對,只是當認知障礙症改變了伴侶的「模樣」,「愛情」會消失嗎?變成單純的「責任」讓配偶照顧者更好過嗎?他或她如何面對曾經深愛,眼前卻已成「陌生人」的伴侶?夾雜著如此糾結的情愫,他們對照顧對象的狀況判斷,或者不夠子女純粹「客觀」,才會產生令人意想不到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