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實證波粒二象性解開世紀之謎,愛因斯坦真的錯了?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今天我們要來聊一個超級酷、超級顛覆三觀的科學發現,它不僅是物理學界的一大步,更是我們理解「現實」本質的巨大飛躍!

想像一下,你以為你看見的東西就是真實的嗎?你以為月亮沒人看它,它也安安靜靜地掛在那裡嗎?量子世界會給你一個大大的問號!這個宇宙,在我們看它之前,可能比你想像的還要「模糊」和「調皮」。

一個世紀的世紀之爭:愛因斯坦大戰波耳!

在量子力學這個奇妙的微觀世界裡,最有名的「吵架」組合,非愛因斯坦波耳莫屬了。這兩位世紀天才,為了「光」到底是波還是粒子,以及「現實」到底長什麼樣,爭論了一百年!

我們都知道,光有時候像水波一樣盪漾(會繞過障礙物,也會互相干涉),有時候又像一顆顆小小的子彈(光子)。這就是「波粒二象性」。

  • 愛因斯坦堅持:宇宙是確定的!「上帝不擲骰子!」他認為,任何物理系統都應該有獨立於觀察的確定性質,就算沒人看月亮,月亮也一定在那裡。
  • 波耳則反駁:不!量子理論不描述「獨立於觀察的現實本身」,它只預測我們能看到什麼!他提出了「互補性原則」,意思是:你只能在一個實驗中看到光的波性,或者粒子的性質,不可能同時看到兩種!如果你想知道光子走了哪條路徑(粒子性),那它的波動性就會消失。

愛因斯坦為了挑戰波耳,還提出了一個超精妙的「思想實驗」:他想像把雙縫實驗的狹縫裝在彈簧上。他說,當光子穿過狹縫時,會給狹縫一個微小的推力,這樣我們就能知道光子走了哪條路,然後他期望,就算我們知道光子路徑了,光子還是會像波一樣產生干涉圖案。如果這樣,那波耳的理論就破功了!

但問題是,這個思想實驗太超前了,當時根本做不到!

MIT出手:2025年,他們終結了百年辯論!

就在最近的2025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的物理學家們做了一個「瘋狂」的實驗,他們把愛因斯坦這個一百年前的「思想實驗」真的實現了

他們沒有用實體狹縫,而是用超冷的單個原子,像微小的「光學狹縫」一樣排列。更厲害的是,他們不是測量狹縫的機械運動,而是精準控制了這些原子的「模糊性」——這模糊性其實就是它們的量子不確定性。

結果呢?大獲全勝!

實驗證明:**當你試圖獲取光子路徑的資訊越多,光子的波狀干涉圖案就越不明顯!**這就像波耳說的,你不能同時「魚與熊掌兼得」!如果你知道它走了哪條路(像粒子),它就不會像波一樣產生干涉。

MIT的實驗直接證明,愛因斯坦設想的「彈簧推動」根本不重要,關鍵在於「信息」本身!哪怕只是「理論上知道」光子走了哪條路,它的波性行為就會消失!這簡直是說,「觀察,或潛在的觀察,真的會改變現實!」

這項實驗,沒有推翻量子力學,而是大大強化了它!它給波耳的「互補性原則」提供了迄今為止最清晰、最確鑿的證據,徹底終結了這場世紀辯論。

所以,這跟我們有什麼關係?

你可能會想,這些微觀粒子的行為,跟我的生活有什麼關係?關係可大了!

  1. 顛覆你的世界觀:它告訴我們,在微觀層面,現實並不像我們想像的那麼「堅實」和「獨立」。在被測量或觀察之前,一個量子粒子可以同時存在於多種狀態(這就是「量子疊加態」)。就像薛丁格的貓,在你打開盒子前,它既是活的也是死的,直到你打開盒子,你的「觀察」才讓它「確定」下來!這簡直是打破了我們對「客觀現實」的固有認知。
  2. 量子計算的未來:這些看似抽象的量子現象,正是量子計算的基石!想想看,現在電腦用0和1來處理資訊,一個位元只能是0或1。但量子電腦的「量子位元」(qubits)卻可以同時是0和1的「疊加態」!這意味著,幾十個量子位元,就能同時處理天文數字般的運算!未來,新藥研發、氣候模型預測、材料科學突破,甚至製造業,都可能因為量子計算而徹底革命!

MIT的這項突破性實驗,不僅是科學史上的里程碑,更是對人類知識邊界的一次拓展。它提醒我們,宇宙遠比我們想像的更奇妙,也更值得我們去探索。未來,我們對現實、因果關係以及意識(或信息)在塑造觀察到的宇宙中的作用,將會有更深刻的理解。

期待未來,量子科技會帶給我們更多不可思議的驚喜!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蛙摘」科技報急
4會員
67內容數
累積知識財富,充實優勢人生。
2025/07/30
你是不是也曾好奇,那些科幻電影裡的「未來科技」,究竟離我們有多遠?或者,當我們談論到「量子」這個詞,腦中是不是只浮現一堆複雜的物理公式,覺得它遙不可及? 其實,許多看似遙不可及的科技,正悄悄地改變我們的世界。
2025/07/30
你是不是也曾好奇,那些科幻電影裡的「未來科技」,究竟離我們有多遠?或者,當我們談論到「量子」這個詞,腦中是不是只浮現一堆複雜的物理公式,覺得它遙不可及? 其實,許多看似遙不可及的科技,正悄悄地改變我們的世界。
2025/07/26
Google推出的Opal,是一款無程式碼AI應用程式開發工具,讓使用者只需用「說」的就能創造AI應用程式。它具有視覺化編輯器,使用簡便,能大幅提升AI應用程式的開發速度,並降低開發門檻,使人人皆能成為AI魔法師,並創造出新的經濟機會。
Thumbnail
2025/07/26
Google推出的Opal,是一款無程式碼AI應用程式開發工具,讓使用者只需用「說」的就能創造AI應用程式。它具有視覺化編輯器,使用簡便,能大幅提升AI應用程式的開發速度,並降低開發門檻,使人人皆能成為AI魔法師,並創造出新的經濟機會。
Thumbnail
2025/07/25
DeepSeek,一個曾以低價高調進軍AI市場的模型,如今卻面臨使用率暴跌的窘境。文章分析其失敗原因,歸結於算力不足、數據質量差、戰略失誤等多重因素,並指出AI市場競爭已不僅是價格戰,而是整體CP值,包含反應速度、資訊處理長度、延遲、回答品質和可靠性等多方面考量。
Thumbnail
2025/07/25
DeepSeek,一個曾以低價高調進軍AI市場的模型,如今卻面臨使用率暴跌的窘境。文章分析其失敗原因,歸結於算力不足、數據質量差、戰略失誤等多重因素,並指出AI市場競爭已不僅是價格戰,而是整體CP值,包含反應速度、資訊處理長度、延遲、回答品質和可靠性等多方面考量。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這是作者理查德•道金斯的書籍,作者認為科學和美感可以相輔相成,並且提供了豐富的思考角度,這篇文章主要探討了科學對世界的理解和詩意的關聯性,以及科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和價值。
Thumbnail
這是作者理查德•道金斯的書籍,作者認為科學和美感可以相輔相成,並且提供了豐富的思考角度,這篇文章主要探討了科學對世界的理解和詩意的關聯性,以及科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和價值。
Thumbnail
物理學家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或許是當今世上最「理性」的人吧,他很特別的一點是,全身上下都無法移動,卻有一顆活耀的大腦。霍金在本書提出了許多目前物理學界對宇宙、自然的看法,導出宇宙是有可能自然生成的,而無須假設一個上帝的存在。對於那些複雜的物理學描述,我沒有
Thumbnail
物理學家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或許是當今世上最「理性」的人吧,他很特別的一點是,全身上下都無法移動,卻有一顆活耀的大腦。霍金在本書提出了許多目前物理學界對宇宙、自然的看法,導出宇宙是有可能自然生成的,而無須假設一個上帝的存在。對於那些複雜的物理學描述,我沒有
Thumbnail
愛因斯坦提到:「原則上由觀察到的數值來建立一個理論是不對的。實際上往往相反,反而是你用的理論決定你能觀察到甚麼。」 波耳(Niels Bohr)的「互補原理」:光波粒二象性(wave-particle duality)。 「沒有一種角度可以窮盡真實,不同的觀點可能都有價值,卻是互相排斥的。」
Thumbnail
愛因斯坦提到:「原則上由觀察到的數值來建立一個理論是不對的。實際上往往相反,反而是你用的理論決定你能觀察到甚麼。」 波耳(Niels Bohr)的「互補原理」:光波粒二象性(wave-particle duality)。 「沒有一種角度可以窮盡真實,不同的觀點可能都有價值,卻是互相排斥的。」
Thumbnail
影片內容請點擊觀看:量子力學簡史(一):光究竟是波還是粒子之爭,意外誕生了量子力學,並且發現空間與時間竟然是不連續性,這可說是顛覆了傳統思維;萬物皆是能量與光子結合的波粒二元性 光究竟是波還是粒子之爭,意外誕生了量子力學,並且發現空間與時間竟然是不連續性,這可說是顛覆了傳統思維;萬物皆是能量與光
Thumbnail
影片內容請點擊觀看:量子力學簡史(一):光究竟是波還是粒子之爭,意外誕生了量子力學,並且發現空間與時間竟然是不連續性,這可說是顛覆了傳統思維;萬物皆是能量與光子結合的波粒二元性 光究竟是波還是粒子之爭,意外誕生了量子力學,並且發現空間與時間竟然是不連續性,這可說是顛覆了傳統思維;萬物皆是能量與光
Thumbnail
觀察者效應是什麼東西啊? 在上一世紀中,有兩派科學家一直在爭論著"光"這種現象到底是粒子還是一種波 對一般人而言,光就是光啊,怎麼會是什麼粒子,什麼波啊,有必要那麼故弄玄虛嗎 可是一般人不知道的是,萬物都是由原子中子電子以及各種粒子所組成的 就如我們在天空中看到的閃電,也都是一大堆的正負電子
Thumbnail
觀察者效應是什麼東西啊? 在上一世紀中,有兩派科學家一直在爭論著"光"這種現象到底是粒子還是一種波 對一般人而言,光就是光啊,怎麼會是什麼粒子,什麼波啊,有必要那麼故弄玄虛嗎 可是一般人不知道的是,萬物都是由原子中子電子以及各種粒子所組成的 就如我們在天空中看到的閃電,也都是一大堆的正負電子
Thumbnail
對於原子劇烈活動的科學研究,已經證明物質具有似波的本質;但尋求這種似波本質的來源,卻找不到任何東西可能引起這些波動-找不到可能是粒子本身漣漪的水池。深入終極實相的所有努力,卻產生兩個彼此矛盾卻必然都真實的答案: (一)終極實相是:物質由粒子組成,並非能量波; (二)終極實相是:組成物質的是能量波..
Thumbnail
對於原子劇烈活動的科學研究,已經證明物質具有似波的本質;但尋求這種似波本質的來源,卻找不到任何東西可能引起這些波動-找不到可能是粒子本身漣漪的水池。深入終極實相的所有努力,卻產生兩個彼此矛盾卻必然都真實的答案: (一)終極實相是:物質由粒子組成,並非能量波; (二)終極實相是:組成物質的是能量波..
Thumbnail
科學與其說是關於知識,不如說是關於懷疑;在人類研究領域中,從來沒有這麽多人,對於這麽多的東西,了解得這麽少。
Thumbnail
科學與其說是關於知識,不如說是關於懷疑;在人類研究領域中,從來沒有這麽多人,對於這麽多的東西,了解得這麽少。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