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igin of “Helicopter Parent”(「直升機父母」的起源)
“Helicopter parent”(直升機父母)一詞最早出現在1969年,由心理學家 Dr. Haim Ginott(海姆.金諾特)在其著作 Between Parent and Teenager《父母和青少年》中提出。書中一位青少年抱怨說,母親「像直升機一樣盤旋在我頭上」(Mother hovers over me like a helicopter)。

圖片創作:Copilot AI
此詞形象地比喻那些無時無刻不在孩子頭上盤旋,持續監控並干預其生活的父母。後來,教育專家 Foster Cline(福斯特·克萊因)與 Jim Fay(吉姆·費伊)於1990年代出版的教養書 Parenting with Love and Logic《愛與邏輯的教養》中廣為推廣此詞,讓“helicopter parent”逐漸普及於教育與心理學領域。
這個詞語在2000年代初進一步流行起來,起因是許多大學行政人員注意到,有些家長對子女的學術與個人生活過度介入——甚至會打電話給教授爭論成績,或直接插手求職面試。
Usage Examples(使用範例)
① Academic Setting(學術環境)
After receiving a B+ on her midterm, Mia was surprised when her mom emailed the professor to dispute the grade. Her friends joked that she had a classic helicopter parent—hovering even in college. (中譯:米雅期中考只拿到 B+,她很驚訝媽媽竟然寫信給教授爭取更高的分數。朋友們笑說她有個典型的「直升機父母」——連大學都還要管。)
② Childhood Sports(童年運動場景)
During soccer practice, Leo’s dad stood at the sidelines shouting instructions louder than the coach. When Leo missed a goal, his dad rushed onto the field to “fix” his technique. The coach sighed, recognizing another helicopter parent in action. (中譯:在足球練習時,李歐的爸爸站在場邊,大聲指導他的動作,聲音比教練還響亮。當李歐踢丟一球,他爸爸甚至衝進場內「糾正」他的姿勢。教練無奈地嘆了一口氣,又是一位「直升機父母」。)
延伸概念:Snowplow Parents(鏟雪車父母)
2019年《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在報導美國「大學入學舞弊案」(Operation Varsity Blues)時,讓另一個相關詞語“snowplow parents”(鏟雪車父母)走紅。
鏟雪車父母如同在雪地上為孩子開路的鏟雪車,會主動幫孩子「清除人生路上的一切障礙」(remove all obstacles from their child’s path),以確保他們平順、安全、成功。這種教養方式可說是“helicopter parenting”的進化版,不僅在問題發生後介入,甚至在困難出現之前就先行排除。
Helicopter Parenting across Cultures(直升機式教養的文化趨勢)
在東方文化中,直升機式教養相對普遍,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
· 強調學業成就與家庭榮耀
· 教育環境高度競爭
· 跨世代親密關係,重視集體價值
· 子女的成功常被視為整個家庭的成就
在美國等西方國家,直升機教養在2000年代初亦備受關注,特別盛行於中產與中上階層家庭。其特徵包括:
· 過度保護子女的幸福與成功
· 對失敗與風險的高度恐懼
· 父母對自主界線的認知模糊
然而,西方文化普遍強調個人自主與獨立,因此直升機教養常受到批評,認為它可能會削弱子女的自我效能(self-efficacy),甚至增加焦慮與依賴感。
總結|Rethinking Parenting in the Modern Age
如何教養子女始終是一道人生大哉問。我們該如何在關愛與放手之間拿捏分寸?如何幫助孩子在成長歷程中發掘自己的天賦與興趣?又如何不重蹈原生家庭的教養模式?
或許沒有標準答案,但多閱讀好書、多觀察、多嘗試,在失敗中學習,都是邁向成熟與智慧育兒的必經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