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內容為原創作品,嚴禁抄襲,亦不接受媒體報導,更不允許以任何形式轉載、截圖或分享至其他平台,如需引用,請先取得原作者正式授權。尊重創作,是對內容最基本的尊重。感謝理解,也感謝每一位願意守護這份文字價值的朋友。🙏✨
文|林思齊(本篇收錄於「極光」現內含超200+感情專文,有吸引力養成、分手療傷、性覺察、感情詐騙、迴避型人格、女權探討、高端反殺術、我想和你談的十場戀愛,文章連結點我),續《他為什麼要這樣做—外遇者的內心世界》建議合併閱讀。
本篇文章很長照來說可以拆成三篇,但我覺得有些事情一口氣說完對你們更好, 所以請原諒我任性,這篇有一萬字。
導讀
上一篇我們探討了外遇者的內心世界,很多讀者私訊問我:「理解了他為什麼這樣做,但孩子怎麼辦?」
這個問題讓我想起一個殘酷的事實:外遇傷害的從來不只是伴侶,還有那些什麼都不懂,卻要承受大人選擇後果的孩子。
更讓人心痛的是,很多母親在發現外遇後,面臨一個痛苦的選擇:是為了孩子忍耐維持家庭,還是為了孩子勇敢離開?
今天我們要探討的,不是哪個選擇比較對,是如何在這個兩難中,把對孩子的傷害降到最低。
這篇文章特別適合:
- 正在考慮是否離婚的受背叛母親
- 想了解外遇對孩子影響的父母
- 關心如何保護孩子免受成人情感創傷的人
- 童年經歷父母外遇/離婚,想理解自己創傷的成年人
請注意:
本文包含敏感的家庭創傷內容,如果你正處於急性創傷期,建議先穩定情緒後再閱讀,或尋求社會資源與醫療專業協助。
好的,讓我們開始吧👇👇👇
我在咖啡廳寫稿時,無意間聽到隔壁桌一個女人打電話。她的聲音很輕,但我還是聽到了幾個關鍵詞:「律師」「撫養權」「孩子」。
掛了電話後,她坐在那裡發呆了很久。後來我看到她拿出手機,翻著相片,眼淚一滴一滴掉在桌上。
我想起當時心裡閃過的念頭:一個在為孩子而糾結的母親。
收到小慧的投稿時,我想起了那個下午。那種為了孩子而左右為難的痛苦,我想每個經歷過背叛的母親都懂。
讀者小慧的投稿:
思齊老師,我想跟你分享一個故事,關於一個晚上的對話,改變了我們一家人的命運。
那是我發現老公外遇的第三個月。前面的日子我像行屍走肉,每天假裝一切正常,送孩子上學,和鄰居聊天,甚至還能在朋友聚會上笑得很開心。但只有我知道,每天晚上躺在床上,我都在想同一個問題:
我該為了女兒忍下去,還是為了女兒離開他?
這個問題在我腦海裡轉了無數圈。白天的時候我可以忙着工作和家務,讓自己沒時間想。但每到夜深人靜,這個問題就像魔咒一樣纏住我。
我試過列清單,把離婚和不離婚的優缺點寫下來。離婚的話,女兒可能會缺少父愛,可能會在同學面前覺得自卑,可能會影響學業。不離婚的話,我每天都要面對這個背叛我的男人,要忍受他碰過別的女人的手來摸我,要假裝一切正常。
但那個清單永遠都寫不完,因為沒有一個選項是完美的。
那天晚上,我又失眠了。躺在床上翻來覆去,聽著身旁這個男人平靜的呼吸聲,想起三個月前我還以為我們會這樣一起老去。現在,我連他睡在我旁邊都覺得噁心。
大概凌晨兩點的時候,我聽到房門被輕輕推開的聲音。
8歲的女兒站在門口,小手抓著睡衣的下擺,用那種小孩子特有的、怯怯的聲音問我:
「媽媽,你為什麼總是哭?」
我愣住了。我以為我藏得很好,我以為她什麼都不知道。我每次哭都是在房間裡,門關得緊緊的,我以為她聽不到。
「媽媽沒有哭啊,寶貝。」我匆忙擦了擦眼角,聲音還有點啞。
她走過來,光著小腳踩在冰涼的地板上。她爬上床,用她的小手摸了摸我的臉:「可是媽媽的眼睛都腫了。而且...」她停了一下,用那種讓大人心疼的認真表情看著我,「而且你跟爸爸不說話了。」
那一刻,我的心像被什麼東西狠狠撞了一下。
「爸爸媽媽只是有點累,沒有不說話。」我還在試圖掩飾,但聲音已經開始顫抖。
她搖搖頭,那種孩子式的固執讓我無處可逃:「有的。以前你們會一起看電視,爸爸會把遙控器給你,你會選你喜歡的節目,然後爸爸會說『又是這種無聊的劇』,但他還是會陪你看。你們會一起聊天,爸爸會跟你說今天工作怎麼樣,遇到什麼有趣的事,你會跟爸爸說我在學校的事情,說我今天學了什麼新的字。」
我震驚於一個8歲的孩子竟然觀察得這麼仔細,記得這麼清楚。
「現在你們只說『吃飯了』、『洗澡了』、『睡覺了』這種話。就像...就像電視裡演的那種,住在一起但不是朋友的人。」
她停了一下,聲音變得更小:「而且,爸爸現在都不抱我了。以前他下班回來,會把我舉得很高很高,會轉圈圈,我會笑得很大聲。現在他回來就直接進房間,或者只是摸摸我的頭就走開了。他的手...感覺不一樣了。」
我聽著她的話,每一句都像針一樣扎在我心上。我以為我們保護得很好,我以為孩子什麼都不懂,但她其實什麼都看在眼裡。
「媽媽...」她的聲音變得更加小心翼翼,「是不是因為我不乖,所以你們不開心了?是不是因為我昨天打翻了牛奶,所以爸爸不高興了?還是因為我考試沒有考100分?」
那一瞬間,我的眼淚再也止不住了。
我把她緊緊抱在懷裡,她的小身體溫暖而柔軟,還有那種屬於孩子的淡淡香味。我告訴她這不是她的錯,絕對不是她的錯,我一遍一遍地重複這句話,但我知道,不管我說什麼,她心裡已經種下了一顆種子:當大人不開心的時候,孩子會覺得是自己的錯。
「那為什麼呢?」她在我懷裡問,聲音悶悶的,「為什麼你們不開心?為什麼不說話?為什麼爸爸不抱我了?」
我不知道該怎麼回答這些問題。我不能跟一個8歲的孩子說,你爸爸愛上了別的女人。我不能跟她說,我每天晚上都在想要不要離婚。我不能跟她說,大人的世界有時候很複雜,很殘酷。
我只能抱著她,感受著她的小手拍著我的背,就像我小時候安慰她一樣。我突然意識到,角色好像顛倒了。她在安慰我,而不是我在保護她。
那天晚上,她在我懷裡睡著了。我看著她的小臉,想起三個月前她還會在晚餐時間嘰嘰喳喳地說學校的事,跟我分享哪個同學又做了什麼有趣的事情,想起她以前總是纏著爸爸要騎馬馬,兩個人在客廳裡鬧得哈哈大笑,想起我們一家三口在沙發上一起看卡通時她那種無憂無慮的笑容。
現在呢?她開始觀察大人的臉色,開始小心翼翼地說話,開始承擔不該是她這個年紀承擔的情緒重量。她開始把大人的不快樂歸咎於自己,開始用一個8歲孩子的方式試圖拯救這個家庭。
我開始意識到,我以為我在保護她,但實際上,我可能在傷害她。
第二天,我打電話給我媽,跟她說了這件事。我媽的第一反應是:「你千萬不能離婚,孩子沒有爸爸會很可憐的。你看隔壁老王家的孩子,父母離婚後性格變得多內向,成績也一落千丈。孩子需要一個完整的家。」
我又打給最好的朋友,她說:「你一定要離婚,這種男人不值得妳浪費生命。孩子看到媽媽堅強獨立,對她也是好的。我一個朋友就是單親媽媽,她女兒現在獨立得很,什麼都不怕。」
兩個我最信任的人,給了我完全相反的建議。
那天下午接女兒放學的路上,她忽然說:「媽媽,小美的爸爸媽媽離婚了,她說她現在有兩個家。」
我的心一緊:「然後呢?小美開心嗎?」
她想了想:「她說她不開心,因為爸爸媽媽不住在一起了。但是她也說,至少現在爸爸媽媽不會吵架了。以前他們吵架的時候,小美會躲在房間裡哭,害怕得不敢出來。」
然後她抬頭看我,眼神裡有種超出她年齡的擔心:「媽媽,你們會離婚嗎?」
我不知道該怎麼回答這個問題。說不會,我自己都不確定。說會,又怕嚇到她。
「媽媽還不知道,」我最後選擇了誠實,「但是不管發生什麼,媽媽都會保護你,愛你。」
她點點頭,然後說:「我希望你們能像以前一樣說話,一樣笑。如果不能的話...」她停了一下,「如果不能的話,我也希望你們不要不開心。」
那句話讓我想哭。一個8歲的孩子,竟然懂得這樣的道理。
晚上女兒睡了以後,我坐在客廳,看著空蕩蕩的沙發,想起去年這個時候我們一家三口還會在這裡一起看電影。我會靠在他肩膀上,女兒會坐在我們中間,小手抓著爆米花,偶爾會問一些天真的問題。那時候的我們,真的是一個家。
現在,老公要麼不在家,要麼就是各自玩手機,誰也不理誰。連電視都很少開了,因為沒有人想打破這種沈默。
我忽然想到女兒說的那句話:「至少現在爸爸媽媽不會吵架了。」
是的,我們不吵架,因為我們根本不說話。但這種冷戰式的平靜,對一個8歲的孩子來說,可能比吵架還要可怕。吵架至少說明大人還有情緒,還會交流,還在嘗試解決問題。而我們現在這種狀態,就像是兩個陌生人住在同一個屋簷下,維持著一種死寂的平衡。
女兒敏感地察覺到了這種異常,她知道這個家出了問題,但她不知道是什麼問題,所以她只能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她開始變得小心翼翼,開始覺得是自己的錯,開始承擔大人的情緒。這些,都不應該是一個8歲孩子需要面對的。
那一刻我明白了,我面臨的不是「要不要離婚」的問題,是「如何給孩子一個健康的成長環境」的問題。
無論我選擇留下還是離開,都需要先解決一個更重要的問題:如何讓女兒知道,大人的問題永遠不是她的錯,無論發生什麼,她都是被愛的。
我決定先和老公坦誠地談一次,不是談我們的感情,是談女兒。我要告訴他,如果我們真的無法修復這段關係,那至少要讓孩子看到,我們可以理性地、體面地處理分歧,而不是用冷戰和逃避。
那次談話進行了整整一個晚上。我們都哭了,不是為了我們的關係,是為了我們對女兒造成的傷害。我們意識到,在我們沉浸在自己的痛苦中時,我們忘記了還有一個小生命需要我們的保護。
最終,我們決定分居。這個決定很難,但我們都同意,與其讓孩子生活在一個充滿負面情緒的「完整」家庭裡,不如給她一個雖然形式上不完整,但充滿真誠溝通和愛的環境。
我們一起跟女兒解釋了這個決定,用她能理解的方式告訴她,爸爸媽媽雖然不會住在一起了,但我們對她的愛永遠不會改變。
三個月後的今天,女兒又開始在晚餐時間嘰嘰喳喳地說學校的事了。雖然她有時候還是會問「爸爸什麼時候回來」,但她不再覺得是自己的錯了。她開始重新相信,她是被愛的,是被保護的。
我想告訴所有和我一樣面臨這個兩難的媽媽:孩子要的不是一個看起來完整的家,是一個充滿愛和安全感的環境。有時候,勇敢地改變,反而是對孩子最好的保護。
小慧的故事讓我想起很多事。
我想起那些深夜裡給我寫信的母親,她們都在問同一個問題:「我該為了孩子忍耐嗎?」
我想起那些在諮詢室裡崩潰的女人,她們說「我不想讓孩子沒有爸爸」,卻不知道孩子已經在無聲地承受著大人情緒的重量。
我也想起那些長大後來找我的孩子,他們告訴我「我寧願父母當年離婚」,因為他們受夠了那種看似和諧實則充滿戾氣的家庭氛圍。
這讓我意識到,我們需要重新思考什麼叫做「為了孩子好」。
如果你也面臨類似的痛苦選擇,想知道:
- 高衝突家庭vs單親家庭,哪個對孩子的傷害更小?
- 不同年齡的孩子對父母關係變化有什麼不同反應?
- 如何在保護自己的同時,也保護孩子?
- 有哪些實用的方法可以降低對孩子的創傷?
那你一定要繼續看下去。因為接下來的內容,可能會改變你對「完整家庭」的全部認知。
👇👇👇 更多深度分析請看付費內容 👇👇👇
被誤解的「完整家庭」迷思
統計數據打臉傳統觀念
我們從小被教育說「家和萬事興」,被告知孩子需要「完整的家庭」。但什麼叫完整?是形式上的完整,還是實質上的完整?
天下雜誌刊載中研院追蹤20年的台灣青少年成長歷程研究發現了一個顛覆性的結果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