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外遇創傷的真相與復原》EP02-他為什麼要這樣做—外遇者的內心世界

林思齊-avatar-img
發佈於極光🪢 個房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6 分鐘

本篇內容為原創作品,嚴禁抄襲,亦不接受媒體報導,更不允許以任何形式轉載、截圖或分享至其他平台,如需引用,請先取得原作者正式授權。尊重創作,是對內容最基本的尊重。感謝理解,也感謝每一位願意守護這份文字價值的朋友。🙏✨

文|林思齊(本篇收錄於「極光」現內含超200+感情專文,有吸引力養成、分手療傷、性覺察、感情詐騙、迴避型人格、女權探討、高端反殺術、我想和你談的十場戀愛,文章連結點我),續當信任碎了一地建議合併閱讀。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訂閱收藏分享留言,都是對我最好的鼓勵,感激大家,我會繼續負重前行。

導讀

這幾年來,我因為興趣,花了時間研讀外遇心理學,不是為了替任何人辯護,是為了理解一個讓我困惑很久的問題:為什麼一個聲稱愛家人的人,會選擇背叛他們?(其實更詳細的原因的話,我有機會再跟大家講講)。

當我深入這些研究後,我發現外遇者的心理世界比我們想像的更加複雜。這不是為了替他們找藉口,而是為了幫助被背叛的人明白:這真的不是你的錯。

我也希望那些正在外遇邊緣掙扎的人,能夠看見自己內心正在發生什麼,在造成無法挽回的傷害之前,停下來。

適讀對象

這篇文章特別適合:

  • 正在處理伴侶外遇創傷的人(幫助理解而非自責)
  • 想要理解外遇心理機制的人(預防和覺察)
  • 正在考慮或已經陷入外遇的人(認清自己的模式)

請注意: 如果你正處於急性創傷期,建議先尋求專業協助再閱讀此文。這篇文章的目的是理解,不是治療。

好的,讓我們開始吧👇👇👇


讀者L的投稿:

思齊老師,我想告訴你一個故事,關於我老公被我發現外遇那天晚上的事。

那天我在家照顧發燒的女兒,打了五次電話給他都沒人接。我發訊息說孩子燒到三十九度,問他什麼時候回家。

後來我才知道,那個時候他正坐在車裡,停在另一個女人的公寓樓下。

他後來跟我坦白了所有事情,包括那天晚上他在車裡的想法。他說他看到我的訊息時,第一個念頭是恐慌——不是因為孩子生病,而是因為他剛從那個女人那裡出來,不知道該怎麼面對我。

最讓我困惑的是他接下來說的話:「我坐在車裡想了很久,我發現我真的很愛你和女兒。我不知道為什麼我會做出這種事。」

他說他愛我們,但他還是背叛了我們。

我現在每天都在想:一個愛我們的人,怎麼能夠傷害我們?他是在騙我,還是在騙他自己?

我想理解他,但我更想知道:他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


L的故事讓我想起一個心理學研究中的矛盾現象:大部分外遇者在背叛行為發生時,並沒有停止愛他們的伴侶。

這聽起來不可思議,但這就是人性最複雜的地方。

外遇者的認知迷宮

我在研究外遇心理學時,最常遇到的問題是:「一個人怎麼可能同時愛一個人又背叛這個人?」

答案在心理學家Leon Festinger提出的認知失調理論(Cognitive Dissonance Theory)中¹。

當一個人的行為與他的價值觀產生衝突時,大腦會自動啟動一套「合理化系統」,讓這種衝突變得可以忍受。

有個男人說:「我告訴自己,只要我沒有不愛我太太,這就不算真正的背叛。我甚至覺得外遇讓我變成更好的丈夫,因為我不會把對生活的不滿發洩在她身上。」

這就是認知失調在發揮作用——他重新定義了「愛」和「忠誠」的含義,讓自己的行為在道德上變得可以接受。

外遇者的大腦會創造出一種「分隔化思維」(Compartmentalization)。在這個模式下,他們可以把生活分成不同的隔間:家庭隔間、工作隔間、外遇隔間。每個隔間都有自己的規則,互不干擾。

「跟她在一起的時候,我就是另一個人,」一個女人說,「那個人沒有孩子要照顧,沒有房貸要付,沒有老公的臭襪子要洗。我可以只是一個被愛的女人。」

這種心理分割讓外遇者可以在不同角色間切換,而不需要面對內在的道德衝突。

但這種分割是脆弱的,需要大量的心理能量來維持。

「我不是壞人」的自我欺騙

我收到過無數外遇者的來信,幾乎每一封都包含同一句話:「我不是壞人。」

我之前的許多文章有探討過,有興趣的話可以看看:

這句話背後,是一套精密的自我合理化系統。

研究顯示,外遇者會使用六種主要的中性化技巧(Neutralization Techniques)²:

  1. 否認傷害:「沒有人受到真正的傷害」 
  2. 否認受害者:「她/他早就不在乎這段關係了」 
  3. 譴責譴責者:「她/他也不是什麼好人」 
  4. 訴諸更高的忠誠:「我在保護家庭的和諧」 
  5. 否認責任:「我沒有選擇,事情就這樣發生了」 
  6. 比較傷害:「至少我沒有像某某某那樣」

我記得一個男人跟我說:「你不懂,我太太現在只關心孩子和工作,我在她眼裡就像家具。那個女孩至少還會問我今天過得怎麼樣。」

我問他:「那你有跟太太表達過這種感受嗎?」

他愣了一下:「你試過跟一個每天累到倒頭就睡的人溝通嗎?」

「所以你選擇了外遇而不是溝通?」

他沈默了很久,然後說:「我沒有選擇外遇,是外遇選擇了我。」

這就是外遇者最常見的合理化邏輯——把主動選擇包裝成被動發生。

但現實是:外遇從來不是意外,而是一連串小選擇的累積。

成癮模式的形成

最近的神經科學研究揭示了外遇的生物學基礎³。

外遇會激活大腦的獎勵回路(Reward Circuit),釋放大量多巴胺——這與賭博、酗酒、吸毒的機制相同。這解釋了為什麼很多外遇者會說「我控制不住自己」。

有個女人向我描述她的外遇過程: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6270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極光🪢、凌星🧠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思›語室
585會員
793內容數
全網累積超過20萬人追蹤、破億次觀看,這些數字背後,是無數的共鳴與思考。從軍旅生涯到全職創作,我書寫職場、愛情、人心,每一篇文章,都是對現實的觀察與體悟。如果你也在尋找深度內容,文章訂閱制已開放,更多長文與解析,寫給願意思考的你。尊重創作,嚴禁未註明出處之轉載。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透過各種案例探究為什麼他人言行會造成自身痛苦,解析其心理狀態,進而維繫健全的人際互動。 生活中最難熬的往往都是人際關係,正確洞察他人內心,就能提升所有人的生存能力。
Thumbnail
透過各種案例探究為什麼他人言行會造成自身痛苦,解析其心理狀態,進而維繫健全的人際互動。 生活中最難熬的往往都是人際關係,正確洞察他人內心,就能提升所有人的生存能力。
Thumbnail
每次遇到女生來門診或是諮詢,不管是劈腿、家暴、分手、離婚或是任何情感探索,個案結束之後,我都得花上更多的時間自我療癒。 也許我只能在旁邊默默的遞面紙、聽妳們說說話.. 如果拋開心理師的責任,我大概會抱著妳們一起大哭。
Thumbnail
每次遇到女生來門診或是諮詢,不管是劈腿、家暴、分手、離婚或是任何情感探索,個案結束之後,我都得花上更多的時間自我療癒。 也許我只能在旁邊默默的遞面紙、聽妳們說說話.. 如果拋開心理師的責任,我大概會抱著妳們一起大哭。
Thumbnail
我的朋友遭遇外遇,難以想像她的另一半是模範老公、溫暖的爸爸,卻發生外遇的問題。她偶然幫老公接電話看到陌生的訊息,看了訊息是親密的語言和煽情的照片,當下錯愕不敢看太仔細。 同樣的創傷要怎麼修復⋯
Thumbnail
我的朋友遭遇外遇,難以想像她的另一半是模範老公、溫暖的爸爸,卻發生外遇的問題。她偶然幫老公接電話看到陌生的訊息,看了訊息是親密的語言和煽情的照片,當下錯愕不敢看太仔細。 同樣的創傷要怎麼修復⋯
Thumbnail
要愛,要懂一個人,不一定總是那麼舒適的,更多是需要犧牲自己的舒適,去給予對方所需。
Thumbnail
要愛,要懂一個人,不一定總是那麼舒適的,更多是需要犧牲自己的舒適,去給予對方所需。
Thumbnail
「我會好嗎?」這是經歷外遇後常在我腦中的自我對話。 《從外遇洞察人心》這是一本寫給外遇受傷者、外遇者、第三者、想了解外遇行為背後的心理因素、自我療癒的書。 翻開需要勇氣,像揭開自己的傷口,看看傷口的復原狀況。 男女對外遇的見解不同,這本書可以增加對彼此的理解與尊重
Thumbnail
「我會好嗎?」這是經歷外遇後常在我腦中的自我對話。 《從外遇洞察人心》這是一本寫給外遇受傷者、外遇者、第三者、想了解外遇行為背後的心理因素、自我療癒的書。 翻開需要勇氣,像揭開自己的傷口,看看傷口的復原狀況。 男女對外遇的見解不同,這本書可以增加對彼此的理解與尊重
Thumbnail
或許你也有過類似經驗,在一段關係中,無法認同對方的說法或做法,可是害怕傷害到對方,不敢說出口;對於對方無理的要求,雖然內心深處知道自己並不願意,可是害怕拒絕會使關係生變,因此假裝欣然接受。「沒有界限的善良,成了討好,以卑微隱忍和順應,來迴避不想面對的衝突,讓人總是失去自我、在關係裡受傷受苦。」
Thumbnail
或許你也有過類似經驗,在一段關係中,無法認同對方的說法或做法,可是害怕傷害到對方,不敢說出口;對於對方無理的要求,雖然內心深處知道自己並不願意,可是害怕拒絕會使關係生變,因此假裝欣然接受。「沒有界限的善良,成了討好,以卑微隱忍和順應,來迴避不想面對的衝突,讓人總是失去自我、在關係裡受傷受苦。」
Thumbnail
這本書以作者的個人經驗與情感見解,從不同的角度探討分手的意義與人生成長。透過六個大真相,書中引導讀者正視自己的現實,接納內心的負面情緒,並且更加尊重自己和他人。書籍充滿暸解與同理心,讓讀者深刻思考和內省。
Thumbnail
這本書以作者的個人經驗與情感見解,從不同的角度探討分手的意義與人生成長。透過六個大真相,書中引導讀者正視自己的現實,接納內心的負面情緒,並且更加尊重自己和他人。書籍充滿暸解與同理心,讓讀者深刻思考和內省。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