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力UP!從入門到應用,讓你擁有超強筆記力》
第一部 筆記入門:告別無效筆記,建立正確觀念
第三章 基礎功打底:筆記前的準備與習慣建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即使你擁有了最棒的筆記工具,如果沒有建立良好的筆記習慣和準備工作,這些工具也難以發揮最大效用。本章將引導你建立筆記前的「儀式感」,並養成持續做筆記的堅實習慣,為你的超強筆記力打下穩固的基礎。
1. 開始筆記前的「儀式感」:創造專注環境
「儀式感」並非故作姿態,它能幫助我們的大腦快速進入特定模式,提高專注力。對筆記而言,建立儀式感能幫助你更快地進入學習或思考狀態,減少分心。- 清理工作區: 無論是書桌還是數位桌面,保持整潔是第一步。移除不必要的雜物,關閉不相關的網頁和應用程式。一個清爽的環境能讓你的思緒更清晰。
- 準備好筆記工具: 確保你的筆電充飽電、筆墨充足、筆記本放在隨手可取之處。提前準備好一切,可以避免中途打斷,影響專注。
- 創造舒適氛圍:(如果需要)
光線: 選擇充足且不刺眼的自然光,或柔和的檯燈。
聲音: 依個人喜好,選擇安靜的環境,或是播放輕柔的純音樂、白噪音來幫助集中精神。
氣味: 點燃香氛蠟燭或使用精油擴香,也能營造放鬆或提振精神的氛圍。 - 短暫的靜心: 在開始動筆前,花一到兩分鐘做幾次深呼吸,讓自己心情平靜下來,將注意力集中到即將開始的筆記任務上。這能有效切斷先前的雜念,進入專注模式。
2. 如何養成持續做筆記的習慣?
習慣的養成需要時間和方法。以下是一些實用的策略,幫助你將筆記融入日常:
- 從「微習慣」開始: 不要一開始就設定宏大目標,例如「每天寫滿十頁筆記」。從最小、最容易實現的行動開始,例如「每天寫下三個重要觀點」或「每天花五分鐘整理筆記」。當你能夠輕鬆達成這些小目標時,成功的體驗會激勵你持續下去。
- 設定固定時間與場景: 將筆記活動與特定的時間或地點綁定。例如:
- 「每天早上讀書後,立即整理閱讀筆記15分鐘。」
- 「每次會議結束後,馬上花5分鐘總結會議重點。」
- 「每週五下午,固定進行一小時的筆記回顧與整理。」
這樣能建立「習慣性提示」,讓筆記行為自動化。
- 讓筆記可見: 將你的筆記本放在顯眼處,或將數位筆記軟體釘選在桌面,提醒自己它的存在。
- 記錄你的進度: 簡單記錄你每天或每週的筆記頻率或時長。看到自己的進步,會更有動力。
- 獎勵自己: 當你達成階段性筆記目標時,給予自己一些小獎勵。例如,完成一週的筆記,就去喝杯咖啡或看一集喜歡的節目。
- 尋找「筆記夥伴」: 如果可能,找到一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互相督促、分享筆記心得。群體的力量往往更大。
- 不追求完美,只求開始: 許多人無法開始筆記,是因為害怕寫不好、畫不美。請記住,筆記是用來幫助你思考和學習的,它不需要是藝術品。允許自己犯錯,先從「有」開始,再追求「好」。
- 克服「拖延」: 當你感到不想做筆記時,問問自己:「我現在只需要做什麼?」。答案可能只是「打開筆記本」或「寫下一個標題」。降低門檻,更容易啟動。
3. 筆記的初步分類與整理概念
在開始深入學習各種筆記技巧之前,先建立一些初步的分類概念,有助於未來系統的搭建。
- 依內容類型分類:
- 學習筆記: 針對課程、書籍、講座等知識性內容。
- 工作筆記: 專案、會議、任務、待辦事項等。
- 靈感筆記: 突發奇想、創意點子、隨筆等。
- 個人成長筆記: 日記、反思、目標設定、習慣追蹤等。
- 依時間維度分類:
- 即時筆記: 在學習或會議當下快速記錄的內容,可能較為雜亂。
- 整理筆記: 事後對即時筆記進行加工、歸納、完善的筆記。
- 回顧筆記: 定期翻閱、思考、連結舊有筆記,激發新想法。
- 區分「輸入」與「輸出」筆記:
- 輸入筆記: 主要是吸收外部資訊(如閱讀筆記)。
- 輸出筆記: 主要是你個人的思考、產出(如寫作草稿、簡報大綱、計畫)。 雖然這兩種筆記會相互影響,但在初期有意識地進行區分,能幫助你更好地管理資訊流。
在數位筆記工具中,你可以利用「筆記本」、「資料夾」、「標籤」等功能進行初步分類。對於紙本筆記,可以考慮使用不同的筆記本、活頁夾或索引頁來區分。
有了清晰的筆記觀念、適合的工具,以及良好的習慣和初步的整理概念,你已經為自己的筆記之旅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接下來,我們將進入第二部,深入掌握各種核心筆記方法,真正提升你的筆記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