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力UP!從入門到應用,讓你擁有超強筆記力》
第一部 筆記入門:告別無效筆記,建立正確觀念
第一部 筆記入門:告別無效筆記,建立正確觀念
你是否曾覺得,儘管努力做筆記,最終卻仍陷入資訊混亂、重點不清的泥沼?或是,你滿懷熱情地開始筆記,卻總是半途而廢,最終讓筆記本束之高閣?
這不是你的問題,而是你可能還未建立起一套正確的筆記觀念與基礎習慣。許多人對於筆記的理解,僅停留在「抄寫」的層面,或是被市面上琳瑯滿目的工具所迷惑,卻忽略了筆記最核心的本質。
本篇章,我們將帶你告別這些無效筆記的困境,從根源上重新認識筆記。 我們會引導你釐清筆記的真正目的,它不僅僅是記憶的延伸,更是思考與創造的工具。接著,我們將探索各式各樣的筆記工具,無論是傳統的紙筆還是先進的數位應用,幫助你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武器」。最後,我們會教你如何建立筆記前的「儀式感」,養成持續做筆記的堅實習慣,為你的筆記旅程打下最穩固的基礎。
準備好了嗎?讓我們一同踏上這段重新定義筆記、建立正確觀念的旅程,為你未來的超強筆記力奠定基石。
第一章 重新定義你的筆記:筆記的本質與目的
你是否曾經覺得,自己做的筆記就只是一堆「抄寫」的文字?或者,你認為筆記就是把老師說的話、書上的內容,原封不動地搬運到紙上或螢幕裡?如果是這樣,那麼是時候讓我們重新審視「筆記」這件事了。
許多人對於筆記最大的迷思,就在於將其等同於「記錄」或「複製」。他們覺得只要把資訊記下來,筆記的目的就達成了。然而,這種觀念常常導致幾個常見的問題:- 無意義的抄寫: 大腦沒有經過思考、理解的過程,只是機械性地寫下內容,導致筆記內容與個人產生隔閡。
- 資訊的堆疊: 筆記本裡塞滿了各種資訊,卻缺乏組織和連結,難以在需要時快速找到並運用。
- 缺乏回顧與應用: 由於筆記內容雜亂無章,導致事後幾乎不會再翻閱,形同虛設。
那麼,你為什麼要做筆記? 重新回答這個問題,是我們建立超強筆記力的第一步。
事實上,筆記的意義遠遠超出「記錄」本身。它是一種強大的工具,服務於我們思考、學習和解決問題的過程。筆記的本質,是透過動手或動腦的過程,將外部資訊內化為個人知識,並以此為基礎進行延伸、創造與應用。
我們可以將筆記的核心功能歸納為以下六大點:
- 記憶 (Memory):幫助我們記住資訊。大腦處理手寫或打字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加強記憶的手段。當我們事後回顧筆記時,也能喚醒當時的記憶。
- 理解 (Understanding):促使我們深入理解內容。在做筆記的過程中,我們需要思考如何組織資訊、如何用自己的話解釋概念,這個過程能幫助我們釐清思緒、消化知識。
- 思考 (Thinking):作為思考的延伸和工具。筆記本提供了一個可供塗寫、畫圖、連結想法的實體或數位空間,讓我們可以整理思緒、提出問題、推導結論。
- 連結 (Connection):將不同的知識點串聯起來。好的筆記能幫助我們看到資訊之間的關聯性,建立起網狀的知識結構,而非零散的點。
- 規劃 (Planning):協助我們制定計畫、追蹤進度。待辦事項、專案分解、日程安排,都可以透過筆記來實現,讓目標更清晰、執行更有效。
- 創作 (Creation):激發靈感,成為輸出的基礎。無論是寫文章、做簡報、還是開發新產品,筆記都是靈感的孵化器,並能將雜亂的想法組織成具體的成果。
理解了這些核心功能後,我們的心態也要隨之轉換:從一個單純的「抄寫者」,轉變為一個積極的「思考者」。這意味著,你在做筆記時,不再只是被動地接收資訊,而是主動地與資訊互動。你會提問、你會連結、你會歸納、你會批判。每一次的筆記,都是一次與知識的深度對話。
當你意識到筆記是幫助你思考、理解和創造的工具時,你將會發現,做筆記不再是一件枯燥的任務,而是一場充滿探索與成長的旅程。這份心態的轉變,將是開啟你超強筆記力的第一把鑰匙。
那麼,在理解了筆記的本質之後,我們該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筆記工具呢?下一章,我們將帶你認識各式各樣的筆記工具,找到最稱手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