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台灣面臨諸多挑戰,有一種聲音以溫和冷靜的語調,自稱中立,呼籲社會不要讓罷免淪為政治鬥爭的工具,提醒大家罷免應是例外權力,不能常態化。這種說法表面上理性,似乎提醒我們保持冷靜與理智,但在現實的國家安全與民主防線正被侵蝕的時刻,這樣的「中立」真的中立嗎?還是隱含著一種消極的旁觀,甚至成為危機蔓延的幫兇?
這裡溫柔地提醒,也誠懇地邀請每一位關心台灣的人,一起思考:
為何這種「中立」值得我們深思?首先,這樣的「中立」往往對親中賣台的行為輕描淡寫。
當有人將「親中賣台」定義為「臆測」時,卻忽略了在國防、教育、育兒補助、資安等關鍵預算不斷被凍結和削減,這些都是台灣根基動搖的嚴重警訊。忽視這些現象,不只是看不清局勢,而是在選擇性地迴避真相,讓危機悄然蔓延。
其次,將民主防衛的行動等同於政黨鬥爭,忽略了罷免行動的真實目的。
這些罷免,針對的是明確破壞國安、違反民意、甚至配合中共勢力的具體行為,不是單純的政治理念分歧或政黨傾向。這不只是政治攻防,而是在守護整個民主體系的防火牆。若將它簡化成「補漏」,甚至拒絕接受它的正當性,可能導致民主的漏洞越來越大,水管最終破裂。
第三,表面上看起來「不選邊、不支持也不反對」的態度,其實在關鍵時刻等同於維持現狀,默許親中力量持續侵蝕台灣的防線。
這種消極的「中立」,實質上是放棄了守護的責任,也可能讓台灣民主防線越來越薄弱。
這些行動背後可能帶來的危機不容忽視:
- 罷免法規可能被修改,讓未來人民連提出罷免的權利都更難行使。
- 獨立媒體與公民組織的經費被凍結,削弱社會監督與言論自由。
- 中資和統戰勢力藉此更深入滲透台灣社會,影響公共資訊與政策。
- 相關法規如國安法、教育法和通訊監管法可能被重新解讀或修正,進一步摧毀民主防火牆。
這些都不是危言聳聽,而是每個關心台灣未來的人,必須面對的現實。
真正的中立,應該是對任何破壞民主與自由的行為保持高度警覺,並勇於表達立場,付諸行動。沉默、逃避或假裝無關,從來無法解決問題,也不會帶來真正的安全與和平。
願這份提醒如一盞溫暖的燈火,輕柔地照亮每個人心中的迷霧。願越來越多人能夠覺醒、團結,不因為困境而放棄,不因為難題而沉默,在逆境中彼此扶持、共同前行。
在這個關鍵時刻,守護台灣的力量來自每一位願意用心思考、用行動支持民主的人。唯有大家一起清醒且堅定,才能真正守住這片我們共同熱愛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