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財經皓角-25.08.01
**美國公布新一輪關稅政策,行政命令編號14257指出龐大貿易逆差為國安威脅,7月9日原定公布的實質稅率已正式揭曉。
*川普改以新聞稿公布,而非透過社群平台True Social。**各國關稅稅率大致落在20%~40%,台灣被列為20%,屬中高檔。
*台灣稅率為20%,低於印度25%、伊拉克35%、緬甸與寮國40%,但高於日本與韓國的15%。
*歐盟國家部分稅率原本低於15%,後續會陸續上調至15%。
*台灣與日韓、東南亞國家如越南、泰國、印尼、馬來西亞等相比仍高出1%。
**台灣傳產與東南亞市場競爭激烈,關稅將帶來壓力。
*台灣製造業競爭對手如菲律賓、泰國、印尼等稅率約為19%,與台灣接近甚至更低。
*儘管部分產業重疊性不高,但傳產整體競爭仍受影響。
**20%為暫時性稅率,後續可能進一步下調。
*賴清德總統發文指出,美方告知台灣代表團暫訂20%稅率,因雙邊協議尚未完成程序。
*若談判順利,仍有望進一步調降至15%。
*台美談判將涵蓋供應鏈合作與232條款稅率問題。
*若能比照日韓針對汽車關稅的整體調降,台灣稅率仍有談判空間。
*關稅戰已進入尾聲階段,目前主要以貿易結構與地緣陣營劃分為主。
**從高點32%降至20%,降幅達12個百分點,幅度大於日韓。
*原先美方設定的貿易順差與GDP比值標準對台灣較為嚴苛。
*目前稅率已與部分東南亞國家接近,尚屬可接受範圍。
*若無法爭取降稅,匯率貶值將成為調節手段。
若關稅維持高檔,台灣也許可以透過新台幣貶值至34元,與日本與韓國產生匯率競爭優勢。
**與其他國家比較,台灣稅率具競爭優勢。
*相較於巴西50%、中國55%、印度25%、俄羅斯100%等,台灣20%偏低。
*金磚四國目前皆被課以高關稅,美方藉此重塑貿易體系與民主陣營結構。
**關稅通膨壓力可控,美國採區隔性稅率策略。
*對半成品如銅管、銅線課50%,但原料型如銅礦、廢銅免課稅,鼓勵美國內生產。
*雖有通膨風險,但暫無停滯性通膨疑慮。
**美國關稅收入大幅增加,成為重要財政來源。
*2025年關稅收入已達2660億美元,較過去提升近5倍。
*4~6月關稅收入逐月上升至272億美元,年底可能突破3000億。
**市場影響與投資思維建議。
*關稅對傳產打擊已開始發酵,企業壓力上升。
*投資人應觀察談判進展與後續稅率調整空間,不宜過度悲觀。
*短期內不排除陸續傳出利多,台股也可能因競爭優勢浮現而上漲。
**台灣面臨內外雙重挑戰:外部關稅與內部景氣回調
*台灣出口在2024年Q1、Q2分別年增17.5%、34%,表現優於南韓、新加坡、日本、中國、香港、美國與德國。
*優異的出口成績主要因為半導體產品屬於中間財,未受到美國整機進口課稅的影響。
*台灣經濟成長率因出口帶動,Q2達7.96%,為多年來少見的高點。
*然而,關稅戰即將結束,可能導致美國廠商停止囤貨,台灣出口動能減弱。
**台股結構失衡:非AI產業普遍景氣衰退
*多數傳產與非AI電子零組件進入庫存調整階段,導致藍燈連續出現。
*食品、飲料、紡織、家具、金屬加工、機械、運輸、電力設備等產業全面衰退。
*唯一持穩的是半導體、電腦與光學產品,但汽車與其他運輸工具也陷入緊縮。
**台股企業下半年恐進入獲利衰退
*若排除台積電與少數半導體龍頭企業,多數台股企業2025年可能出現獲利年減。
*景氣燈號快速惡化顯示下半年企業經營壓力將增大。
*台積電成為台股指數維持高檔的關鍵支撐,但傳產企業因未掛牌,實際衰退不易被市場反映。
**台灣社會經濟出現明顯分化
*產業內部分化:AI科技業與傳產、非AI電子業出現表現落差。
*薪資分化:IC設計業中位數薪資達300萬以上;服務業如全國電子、大飲等低薪行業薪資不到30萬。
*富人數量大幅上升,2023年百萬美元富翁78萬人,預估2028年將達120萬人,增幅47%。
**政策反應不足,急需更多刺激措施
*政府推出880億出口支持計畫,包含融資利率減碼與研發抵稅,但對中小企業助益有限。
*中小企業面臨訂單銳減與匯率壓力,恐陷經營困境。
*須觀察是否會有進一步的貨幣寬鬆政策,並持續進行對外關稅談判。
**就業市場分化:科技業仍缺工,傳產已無人力需求
*半導體職缺仍然攀升,薪資持續上漲,如製程工程師、數位IC設計、機械裝配、電機技術員等年薪增幅介於15~19%。
*然而,無薪假企業數量大增至180家,代表傳產景氣惡化。
*整體就業市場出現兩極化發展:科技業仍繁榮,傳產陷入寒冬。
**景氣循環即將進入拐點,台灣應積極備戰
*資產階級因股市與房市仍高檔,感受不到衰退,但中下階層民眾已感受到實質壓力。
*台灣應迅速採取財政與貨幣雙重寬鬆政策,實現軟著陸。
*每3至4年就有一波庫存修正或景氣危機,歷史包括:
2022~23筆電庫存回調、2018~19貿易戰、2015股災、2011歐債危機、2008金融海嘯。
*對投資人是機會,對基層是挑戰
*景氣修正對資產擁有者可能是投資機會,但對傳產員工則是生計風險。
*台灣需正視產業極化、資源分配與勞動市場變化,以穩定社會結構與經濟韌性。
**美股與股市整體位階分析
*四大指數雖高檔震盪,但尚未形成明確頭部型態,屬漲多休息。
*標普指數呈多頭排列,僅為正常修正,有人擔心中期回調,有人仍偏多看待。
*美台股價已與實體經濟脫鉤,金融資產上漲明顯,實體景氣卻無明確動能。
*去年薪資與零售帶動景氣與股價同步,今年則由少數AI科技股拉升指數。
**投資哲學與策略選擇
*投資方式分為價差、配息、價值與週期,需釐清自身核心投資哲學。
*景氣週期投資者應聚焦景氣位階而非個股漲幅,無需受川普政策或輝達漲跌影響。
*關注帶頭產業(如AI)何時轉弱,以及是否能銜接傳產復甦,實現經濟軟著陸。
*價值投資者應關注本益比、股價淨值比偏離,週期投資者則看景氣高低配資大小。
*不同策略如指數投資、短線交易皆有其適用族群,關鍵在於確立一致的投資中心思想。
**景氣循環觀察與市場異常現象
*景氣指標透露回檔訊號,雖股價未跌,但未來進入深度衰退仍是風險。
*台股如果在進入深度衰退之後,指數仍在24000點,景氣投資人仍會照買,反映週期投資的紀律與邏輯。
*現階段需觀察:股價是否領先反應景氣變化?或是早於4月已反應完畢?
*現在景氣已有自然弱化跡象,出口激增可能是囤貨效應,不代表長期強勁需求。
**蘋果財報與供需現象解讀
*蘋果財報創三年高峰,但對i16熱賣抱持懷疑,認為主因在於i17漲價預期導致囤貨。
*現象與台灣出口數據暴增類似,實為廠商提前備貨導致的短期異常,非長期成長動能。
**關稅戰與台灣經濟應對
*台股當日下跌255點,仍顯示高檔震盪格局,總統言論對市場有穩定作用。
*川普對自由貿易規則重塑,逐一擊破各國談判,台灣亦被迫面對談判與關稅影響。
*台灣開放市場可能衝擊傳統產業,但質疑美國是否真有那麼多商品能出口至台灣。
*重點是投資額是否由政府支出,是否將形成舉債壓力。
*現階段內外部壓力夾擊,正是推動經濟刺激與產業轉型的關鍵時刻。
**書籍導讀:〈懷疑思考〉與投資判斷
*書籍作者為日本講師岡佐紀子,提倡思辨力,第四章重點為 駕馭資訊的訣竅。
*面對財經新聞時應特別留意壞消息,釐清其與自身關聯,評估應對策略。
*分辨投資與投機,勿在高估價位接手擊鼓傳花遊戲,應回歸常識與風險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