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是職場的平行宇宙】我們今天開會,是為了確認明天要不要開另一個會
職員A:「請問今天的會議的議題是什麼?」
職員B:「如何減少不必要的會議!」
(兩個小時後)
結論是:「以後每週固定開會,來討論開過的每一場會議是否有效。」
🙃 是的,我們又成功開了一場……如何減少會議的會議。
👀這篇文章,我們來討論一下,關於會議,你知道的有哪些呢?
一、會議的本意其實很單純💬
會議的初衷是好的:為了解決問題。
透過會議,讓大家面對面溝通協調、對齊方向、共同決策。
💯優點包括:跨部門協作更順利、避免資訊不對稱、促成集體共識。
❌但壞處呢?
👉時間黑洞、效率殺手,還可能養出一群「會議型職人」:會議上氣勢如虹,會議後一事無成。
如果加上某些「永遠在提問卻從不負責任」的人,就會進化成「精神時光屋」+「責任分散所」。
二、如何讓會議有意義?🧠
請記得「開會不是目的,而是手段」!
以下是幾個讓會議不再變成職場內耗的關鍵:
🎯開會前:
明確會議目的與議題(沒有議題=沒必要開會,不是閒聊就叫開會)
確定參與者是解決者(不是所有人都需要在場)
🎯開會中:
控制時間(每段發言都有時限,或許…採取廢話收費制也不錯)
聚焦解方(不是檢討大會,也不是發牢騷時間,對事不對人,不演戲、不拉票、不拐彎抹角)
主持人需引導節奏,不放任話題失控
🎯開會後:
確認行動項目、負責人與期限
用一頁簡報或表單統整(讓「開完就忘」成為歷史)
三、會議結論要「有下文」✅
一句「好,那我們下次再討論」=毫無結論。
⭕️解法:
📋 會後追蹤表單:條列每個決策與執行人,每次會議後發給與會者
🧭 責任歸屬制度:不是「大家來看一下」,而是「這項你負責」,不再模糊責任
🗓️ 設定回報時間點,定期回報進度:不是交給命運,而是設定時間點;不能只是「之後」,而是「下週三前更新進度」
四、會議檯面上與檯面下的那些事🎭
職場如劇場,台上台下兩樣情。
🎤檯面上:「我們鼓勵多元觀點」
👂檯面下:「不過最後還是照老闆說的」
🎤檯面上:「這是一場開放式討論」
👂檯面下:「結論昨天其實就決定了」
🎤檯面上:「這場會議是為了大家好」
👂檯面下:「是為了某人報KPI用的演出場」
🎤檯面上:「有想法的人都可以提出喔~」
👂檯面下:「先講的那個人你注意一下,他可能會被 assign 任務」
🎤檯面上:「這是集體共識」
👂檯面下:「我根本沒說同意,只是點了個頭」
🎤檯面上:「歡迎發表不同意見」
👂檯面下:「誰敢真的跟當權者持不同意見」
五、沉默的會議現象😶🌫️
最尷尬的場景莫過於:
主持人問:『大家有沒有什麼想法?』
整間會議室:🦗🦗🦗(蟲鳴)
因為——
「誰說話,誰就會被抓去做」
於是會後 Slack/Line/茶水間開始熱絡:「剛剛那一段其實我不太認同」「這根本沒人要執行吧?」
🎯解決方式
改用無記名意見收集(例如Google表單事前填寫)
會議結束後,用1:1 check-in方式聆聽真心話
建立心理安全感:意見不是負擔,而是共創的一環
「發言≠執行」應明確切割,有角色分工表:想法者不等於執行者
六、世界各國的會議文化也大不同🌏
常常需要開跨國會議的你,是不是也有同感呢?
🇹🇼台灣/🇸🇬新加坡/🇲🇾馬來西亞/🇨🇳中國
文化與習慣:會議常時間長、氣氛嚴肅、階級意識重,發言得看身份,重點常靠私訊補充,會議上的結論模糊。
禁忌:直接點破長官錯誤=毀了面子,會場表現得越平順,反而越可能沒有實質討論 。
🇯🇵 日本
習慣:非常重視準時與時間精準,每個報告剛好時間結束就必須停。會議現場頻點頭無人反對,會後逐一打電話再反對、私下修正。
會前準備:提前幾天把會議議程和資料送給所有人,實體文件厚如論文,現場毫不拖泥帶水 。
禁忌:開會遲到 or 發言超時=職業大扣分!
🇩🇪 德國/🇦🇹 奧地利/🇸🇪 瑞典/🇫🇮 芬蘭
習慣:務實高效率,瑞典、芬蘭人完全不Chit‑chat,認為所有無關議程的講話都是浪費時間 。
德國特色:鼓勵提出批判性意見,附和會被看成沒想法;講話時不能插袋、手要擺桌上,否則被視不禮貌 ,會議資料詳實、每一個結論都條列得像戰術指令。
🇮🇹 意大利/🇫🇷 法國/🇪🇸 西班牙
習慣:開會時間靈活,常有人中途進出,喜歡熱鬧、討論很自由 ,辯論是必要儀式,過程比結果重要,結論可延後,思辨最美。
禁忌:若你做的簡報太沉悶,恐怕看的人早就神遊了。
🇰🇷 韓國
流程:基層成員先發言、最後主管下結論。不做逐位職位介紹,很容易搞錯誰是誰
禁忌:溝通需含蓄尊重強階級文化;注意名片與禮節雙手遞送
🇺🇸 美國
風格:直呼名字、提案速度快、效率導向,30分鐘不解決就丟給email。
禁忌:沉默不出意見被視作沒貢獻;强調時間價值=遲到超 10 分鐘得道歉
🇬🇧 英國
習慣:正式但不拘謹,重禮貌也有靈活發言空間。
禁忌:「手心向內的V 手勢」在英國不代表和平,而是粗口,千萬別亂用 。
🇮🇳 印度
文化:尊重階級與人際關係,常用故事輔助表達意見。大家都說「OK~OK~」,但不一定表示「好我懂」,而是「我聽到了」。
禁忌:不要用左手遞東西或握手(被視爲不潔);亦避免談宗教、種姓等敏感話題 。
🇸🇮 斯里蘭卡
文化特點:會議前有供茶儀式,象徵尊重與歡迎。
習慣:尊重長者與身份,發言得先經年長者認可。
🇲🇲 緬甸
文化背景:國內有強烈的方向與座位排序禁忌(如東方吉祥、長者座東頭頂部);會議中尊長者優先發言,年輕人不輕易插話。
🇳🇱 荷蘭
文化風格:直率和平等主義,強調透明與開放討論,職級界線模糊。
習慣:與會者可以直言反對或建議,即使是面對上級也不見得被視為無禮
📝 對於跨國開會的小Tips:
每個國家的會議風格背後都有種文化價值觀,只要事先做好功課,就可以放心傳達資訊。
會前先確認對方文化偏好(準時?熱烈討論?嚴肅正經?)
尊重發言秩序與節奏(別隨便插話或冷場)
注意細節禮儀(如:用雙手遞名片、避免使用左手…)
七、別小看「座位安排」的心理戰🪑
開會時坐哪裡,其實透露很多職場潛規則:
✨坐主位者:通常是主持人/權責最大的人,像董事會中的王座
✨主位左右兩側:親信區,坐的是副手、意見補槍手或打氣的人
✨主位正對面:潛在敵對勢力(或者是想爭主位的人)
✨最邊角座位:隱形人區,有很高的高機率是「被拉來湊人數」
✨進門口第一排:安全帶區,隨時可逃,不太容易被 cue
八、更多真實會議場景補充🧨
❗️「這會議太重要了,請每個部門都派人來」→ 結果大家都派菜鳥來
❗️「我們開會是為了對齊認知」→ 認知對齊完,方向還是沒共識
❗️「讓我們進行頭腦風暴」→ 最後還是照主管的意思執行
⭐️ 總結:
一場好的會議應該是–資訊清晰、意見交流、決策明確、執行可追,每個人都知道「為何而來、說了什麼、要做什麼、什麼時候交」;而不是「大家輪流說,最後沒人做」。
所以,開會前,請先想一下,這場會議到底是「開來做事」還是「開來逃避做事」?
你也開過令你記憶深刻的會議嗎?歡迎留言分享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