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掉進漩渦的那一刻
窗外的天空灰得像一張染上了墨水,暈開淡白了藍天,若音坐在書桌前,手邊那杯熱咖啡已經冷卻,杯緣泛著淺棕色的漬痕。她忙著打著手邊的資料忘了沒有喝,此時恍如回到過往的一段偶遇的關係,提醒她這輩子留在她生命裡曾短暫停留的人,有些是才剛剛結束的關係——這是一份非常單純的關係像閏蜜般,冷卻未喝的咖啡,杯圈留下的淺棕色漬痕的一段關係。
她回想起這段關係,一段純粹的普通朋友的「友情」,一直像冷卻的咖啡一樣——從來沒有真正的交集或爭執,沒有開始也不會有所謂的結束,更沒有任何告別,只有一種遠距離而深邃的沉默。
對方要離開也是計算好的,用以往慣有的方式,沒有爭吵,也沒有責備,只是說了幾句話,語氣平靜到不容爭辯:
「我真的已經做得夠多了,但妳還是看不到。」 「我都這麼努力了,妳怎麼還是感覺不到?」
若音至今都一直被像是又被蒙了愣住了。那一瞬間,她開始懷疑自己這一切又是自己的不對嗎?
這些沒有爭執,沒有責備,也沒有挽留,只說了幾句模糊的話,就像把若音輕輕放進一個陷阱漩渦裡,而她還來不及分辨這究竟是出口還是終點。
但很快若音明白了——這不是關心,這是責任的轉移。是他把自己的退場包裝成「為妳好」,讓她在無聲中內疚,在沉默中懷疑自己。
若音不是不痛,只是無法說,因為沒有人能懂此刻她的遭遇和感受。
一次次地,他讓她以為是自己的問題,以為只要再退一步、再忍一下、再好一點,就能讓關係不再那麼痛。
但事實是,不管若音如何改變,他從未想過要看見若音的傷。他只在意若音是否符合他的期待,是否能按照他設定的方式愛他所想的、願意配合他。而若音,也只能逐漸學著把真實的自己藏起來,讓笑容成為掩飾疲憊的化粧品。
那不是真正的友情和關懷,那是一種操控下的依賴感,一種被誤認為是「為你好」的情緒勒索。若音終於明白,不是她不夠好,而是他從未真正懂得尊重與理解。
有些人說的「我愛你」,其實只是「你要照我想要的樣子活」。
那晚,若音回到租屋處,站在玄關沒有動。鞋沒脫、包也沒放下。若音的像是被綑綁著背負著莫名的壓力,卻不知道該如何是好。她站了二十多分鐘,像被下詛咒懲罰著,不肯放過她執著不願放手。
坐在沙發上,若音沒開主燈,只留一盞昏黃的夜燈,印照著她的臉龐。
此刻她想起朋友曾說過:「當妳感覺被掏空時,試著告訴自己:我只想要,也想要我的。」
這是自我釋放的一種療傷方式,若音輕聲說出那句話,一遍又一遍。從堅定到哽咽,直到淚水滑落,若音才終於承認,自己真的受了很多很多傷,卻沒有任何出口。
第二章|未寄出的信
隔天,若音照常走進熟悉的咖啡館。不是為了咖啡,而是為了那扇東邊的落地窗——陽光會在九點到九分之間,剛好灑落那片桌面。
若音點了一杯卡布奇諾,打開日記,寫下:
「我沒有在悲傷裡沉沒。」 「我聽見了內在的自己。」 「我說出了那句話,哪怕只有我聽見。」
若音開始梳理那些回憶:渴望被珍惜、被尊重、被愛,太過自我感覺良好,輕易相信。這些事像是不會癒合的傷疤,在若音心裡不斷提醒著:她曾經是如何被消磨到如此難堪又必須被迫著來面對,若音卻要獨自承受這一切只為了努力卑微地活著,過往的單純沒有智慧沒有思辯能力來選擇或拒絶認識的朋友,一直處在退讓而被放在設計圈圈裡的角色位置,措手不及的掉入不尋常的陷井,從遇人不淑憤慨的情緒到自我的遣責赤裸裸的,以至於若音對人己無法能完全相信這樣不完整的心靈,這股力量拉著若音讓她跨不出去,說著:世上再也沒有什麼是真的無害的朋友。
那晚,若音提筆,寫了一封信,給那個曾讓她心碎的人。信中,若音寫下這些話:
「你是我生命中最大的遺憾,你讓我開始懷疑,我是不是看錯了你善良的外表和舉止?至今我仍耿耿於懷,但在我心中你留給我的善良依然存在著。」
「你用溫柔隱藏的方式理解我,又用沉默的方式屏棄我。我曾以為你的出現是我此生最棒的榮幸,原來這只是一場你的怖局。」渴望被理解、被傾聽,太容易相信,太怕失去。但這些心意,到最後都成了對方用來綁住她的證據。
「我不是不愛妳,是妳太玻璃心了。」 「我不是不關心,是妳太難搞了。」 「妳怎麼老是想太多?這樣誰受得了?」
這些語氣,不吼不罵,卻讓人無法證實反駁。像是用道德的天平,把若音推進深淵,卻還要她微笑道謝。
若音沒有哭,只是靜靜地看著那頁文字,知道這封信的目的從來不是讓對方明白,而是讓自己清醒來。
第三章|七天自我照護之旅
若音決定給自己一段療癒期,開始「七天自我照護之旅」。
- 第一天:沿著東岸海邊,只感受蔚藍的海和藍天。
- 第二天:讀一本書,讓字句陪她直到昏黃。
- 第三天:倒一杯溫水,緩緩地喝完。
- 第四天:參加一堂烘焙課,讓甜點療癒心靈。
- 第五天:提早睡覺,讓身心靈得到完善的休息。
- 第六天:赴朋友的邀約,聽見久違的笑聲。
- 第七天:在公園坐著,聽音樂、仰望天空,平靜的看著花草。
七天過去,一個人獨處的日子能安然自得的這樣渡過,沒有莫名的局沒有偉大目標,如此平淡的日子一直是若音所追求的安穩生活,若有閏蜜同伴親人更好,若只能一個人或許也能慢慢好起來吧!
若音回顧自己,發現那個曾經被傷害到體無完膚的自己,竟能如此平靜、這麼淡然。
她的敏感、不安、觀察入微,曾經是別人口中的「優點」,如今卻成了她最大的障礙和困擾。直到這次,她才明白:真愛另一種理解角度若能讓自己安心做自己,不懷疑自己夠不夠好,這也是真愛。
因為每個人都有值得被愛的地方。
第四章|妳,可以成為自己的美麗
若音站在鏡子前,看著自己的模樣笑了。
她記得從小以來,她總是那個乖巧、懂事、不惹麻煩的小孩。在傳統的家庭以及教育下長大,總是被規範成要聽話才是好孩子,因此養成習慣,不太懂拒絶也習得隱忍的毛病。直到這次的經驗,徹底被傷害到了極至,也徹底醒來。
若音在日記裡寫下:
「妳是值得被愛的,那並不是妳的錯。」
「請妳好好照顧自己的心,它們不是恥辱,而是提醒你你值得做自己,這是個美麗的印記。妳不是英雄,妳就是如此的平凡、沒有人能取代妳的全部,這種獨特、純粹、美麗。學會感謝自己,在最糟的時候,沒有背叛自己。 真正愛我的人,不會讓我在愛裡受傷。 現在開始,我選擇把愛還給自己。」
那天,窗外陽光終於穿過雲層,灑落在她肩上。
若音沒有避開,而是迎著光,微笑。
因為她知道——
那道光,不是來自誰,而是從她自己心裡亮起來的。
就像晨珠折射著清晨最早的微光,那微光不強烈,卻足以喚醒整片草地。
而她心中的微光,就如那顆閃著光的晨露。
— 完 —
💬 留給妳的話
如果你也曾經在關係裡,不斷懷疑「是不是我太敏感」、「是不是我要求太多」——請記得,你不是問題。
願你也能擁有屬於自己的七天自我照護旅程,
然後從那一刻開始,溫柔地對自己說:
「我值得被好好愛,而不是被要求忍耐。」
你身邊也有這樣,因為朋友關係而成情緒索勒的關係故事嗎?歡迎在評論區分享!
《情緒勒索:那些在伴侶、親子、職場間,最讓人窒息的相處》
- 作者: 周慕姿(諮商心理師)
- 連結: 博客來
- 簡介: 這本書是台灣「情緒勒索」議題的啟蒙之作,作者透過大量的本土案例,深入剖析情緒勒索在華人文化中,如何以不同形式存在於家庭、親密關係和職場。內容貼近生活,讀來很有共鳴,是許多讀者認識並開始覺察情緒勒索的第一本書。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42371?sloc=main
👍 喜歡這首歌歡迎按讚、分享,支持原創!
📧 合作邀約請洽:saimei0420@email.com
https://vocus.cc/article/688945ecfd89780001aed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