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童心、語言與生活的交錯,平實的體現佛學的深層真理。
故事回顧:誰偷走了太陽?
https://vocus.cc/article/688d0579fd89780001887768
果寶寶說:「今天的太陽不見了欸!」媽媽說:「寶貝,是陰天啦,太陽藏起來了。」 小星星反問:「那老師講的是真的嗎?我看到的,才是真的吧?」
二諦對應解析
1. 世俗諦
「你看到的世界」——眼前現象、日常經驗、語言約定、概念思維
- 果寶寶說:「太陽不見了。」
→ 這是她眼睛看到的現象、依感官作出的判斷。 - 媽媽說:「是陰天啦,太陽藏起來了。」
→ 這是語言與經驗所構成的日常理解。 - 老師說:「太陽每天都會升起來。」
→ 這是語言與制度建構的「教育」世俗諦。
這些都是依賴「遮覆相」、約定俗成的真實,屬於世俗諦的範圍。
什麼是「遮覆相」
在佛教中,「遮覆相」是用來描述我們以語言、概念與習慣性認知所形成的現象世界。
它是一種「遮蓋」了真相的表象,雖然我們可以用它生活、溝通、解釋世界,
但它終究只是表面,不是究竟的真理。
比喻來說:
遮覆相就像是一層漂亮的窗簾,你說「這就是世界」,但其實你只是在看窗簾,而窗外的真實被擋住了。
再簡化一點:

這些現象或語言,只是我們認知的「外衣」,而非事物的真實本性。
舉個生活例子
果寶寶說:「今天太陽不見了!」
- 他看到的只是現象,這是遮覆相。
- 實際上太陽恆常在,雲只是擋住了你的眼睛,這才比較接近真相。
但我們常常就是活在遮覆相裡頭,以為「自己看到的、感覺到的、認定的」就是實相, 結果被自己的情緒、成見與語言系統困住。
為什麼這個概念重要?
如果不認清「遮覆相」,我們就無法開啟「如實觀」——也就是通往勝義諦的門。
佛法不是叫你否定現象世界,而是幫你看見:「雲會來、也會去,但太陽未曾移動。」
就像人生的煩惱與快樂,來來去去,但那個「覺察」一切、無染的本心,一直都在。
2. 勝義諦
「究竟的真相」——超越語言遮蔽、不受概念分別的真如實相
- 媽媽說:「太陽還在,只是你看不到。」
→ 雖接近勝義諦,但還是概念化說明。 - 果寶寶反問:「我看到的才是真的吧?」
→ 她天真的質疑,其實擊穿了語言的遮蔽,反映出「現象非實體、觀感非真相」的困惑。
勝義諦,是:「太陽既沒有出現、他也沒有躲藏;出現與否,皆是因緣所生。觀者之心,乃真實變動之源。」
小孩的「直觀感」與勝義諦的交界
有趣的是,雖然小孩還未理解勝義諦,但她質疑「老師說的是真的嗎?我看到的才是真的吧?」的那一瞬,其實觸碰到了佛法的本質提問:
「你說的真理,是真的,還是你以為的真的?」這是勝義諦的入口。
這則故事的二諦

若再深一層,我們會發現:媽媽也未必明白勝義諦,只是用另一層語言掩蓋小孩的直觀困惑。這也是我們為何試著用童語來「反觀自己」。
誰把太陽還來了? 下集:長者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