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在看《隱性潛能》,看到第 92 頁,書中提到一句話讓我忍不住想放下書,說點自己的想法:
「學習常伴隨不適感,而能主動追尋不適感的人,會越學越好。」
這句話讓我想起很多事——那些過去我以為只是人生的絆腳石、不擅長、卡關、不舒服的事,現在看起來,也許正是讓我長大的那些路口。
學不會的國高中科目與學會了的堅持
我國高中時有些科目特別不擅長,偏偏是大考的重要科目。學得不順,成績自然也不理想。
那時候的我,很自然地會想逃向舒適圈,往自己比較有把握的方向靠。但人生總是這樣,你避掉了當下的不適感,未來就會用另一種形式要回來。結果是,我的大考跌了跤。
這個挫敗,反而讓我後來變得很努力。進了大學,我靠獎學金付學費。很多人會說「大學大家都在混」,但我沒有,我知道我做對了一些關鍵的事,才能拿到那筆錢。這不是炫耀,而是我清楚知道:那不是靠幸運,而是靠一次又一次面對不適、願意撐住的結果。
我對姪女說的話,和我沒說出口的故事
我姪女最近在某個科目上課比較吃力。我說了一句:「不要放棄。」
我沒有說太多。因為我知道,有些事不是講一講就能懂的。人教人,是學不會的;事教人,才會刻進心裡。她現在的卡關,就像當年的我,正站在一個選擇的分岔口。不是我要她馬上變強,而是希望她撐過那個不舒服。
那年我跳下飛機,看見圓的地球
人生總有一刻,像是你對自己說:「好吧,來試一次看看。」
我第一次克服不適是在紐西蘭,沒有什麼偉大的理由,報名了一個跳傘活動。那是一萬英呎的高空,後面綁著教練,自己要爬到艙門口然後跳下去。
我一跳下去,腦袋空了一秒,然後大喊一句:
「地球真的是圓的,哈哈哈哈!」
對,很蠢。但我真的是那時候用身體感受到這件事。跳下去之後,我什麼都不怕了。那之後,我一個人去花蓮、台東、澎湖旅行;後來是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甚至自己跟團去了冰島、法國、荷蘭、比利時、義大利。
不是為了打卡,而是因為我喜歡上「相信自己做得到」的那種感覺。
我可能是個引路人
我不知道這算不算「成功學」。我只是知道,從我願意面對那些不適感、願意撐下來的那一刻起,我的人生真的開始變得不一樣。
我沒有一直發光,但我一直走在路上。而且也許我真的可以帶路——不是拉著別人跑,而是讓他們知道,這條路是走得過去的。
也許我就是一個,引過自己出來的人。
結語
所以,如果你現在正在經歷什麼不舒服、不順利、不想再試的階段,那不是你做錯了,而是你站在了可以長大的起點。
撐過去的人不一定會馬上變強,但都會變得不一樣。
你可能會發現,有一天你會說出那句話:
「我可能是個很好的引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