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我以為熟悉的風景,其實從未真正了解
我們總以為自己住在某個地方很久,應該早就熟悉一切。
但仔細想想,連門口那棵總在初夏掉葉子的樹叫什麼名字,都說不上來。
那些每天走過的植物、樹木、花盆,彷彿只是背景,不會有名字,也不需要被記得。
🏡 一個住得很久的觀光客
我在這裡生活了大半輩子,照理說應該對四周環境瞭若指掌。
但實際上,許多東西依然陌生,像是習慣了卻從未細看的鄰居。
這種感覺有點像住得比較久的觀光客,待得夠久,卻沒有真正屬於。
熟悉的景色背後,其實藏著大量的一知半解與無名感。
🌲 父親對待樹木的角度
我爸不常談人生哲學,但他會聊樹。
黑松、龍柏、羅漢松——哪種姿態好看、擺哪裡比較氣派,他總有看法。
有些是他種的,有些從朋友那買來。
他不多解釋,只默默修枝、調角度,像在對這些植物傳遞什麼。
那份執著,現在回頭看,或許正是他性格的延伸。
前幾年有人出價買幾棵,他只淡淡說:「太便宜,不賣。」
不像在做生意,更像不願讓人隨便定義他在乎的東西。
有回朋友蓋新房,邀他吃喜宴。回來後,他說:「門前空,擺兩棵比較穩。」
隔幾天就吊車來了,挑了兩棵羅漢松送去朋友家——
什麼都沒多說,只留下樹影陪著那座新宅。
👨👦 父子之間的沉默與靠近
從小和我爸就不太親。他是典型的大男人,脾氣急、話難聽。
但我媽總說他「刀子口豆腐心」:嘴上不留情,私下卻記得我喜歡吃什麼、缺什麼。
那些話,我以前不太信。
直到注意到他怎麼挑樹、修枝、送禮……
我才開始用另一種方式,試著靠近這個我始終搞不懂的人。
🍃 從植物開始,看見生活的紋理
開始一棵一棵去認識身邊的植物,並不是為了變得多知識淵博。
只是想知道:每天走過的地方,到底都藏了什麼?
這些植物,有人種過、修過、期待過。
它們的形狀與氣質,或許正反映了某個人的性格與時代的印記。
讓熟悉的地方,不再只是背景
對生活周遭多一點留心,雖不會讓日子變得光彩奪目,
卻能讓我們更清楚自己從哪裡走來,也更明白自己是誰。
這些默默觀察與記住的植物風景,將在未來的相處裡,
讓別人更理解我,也讓我更理解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