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碩士生剛進研究所時,都會被教授說的一句話嚇到:
「題目要自己想。」
這時候最容易陷入的錯誤是:到處找靈感,卻沒有一個穩定的起點。而研究的起點,往往不是一個完美的題目,而是一篇能陪你思考的 Seed Paper。
▋剛開始當研究生,最優先要掌握的,是如何「吃透」一篇 Paper
別急著找十篇、二十篇文獻堆起來,
那樣只會讓你覺得自己「看很多卻什麼都不懂」。
第一步是選一篇,練習如何完整地消化它,
不只是讀懂結論,而是能講出研究問題、方法邏輯、限制與下一步可能性。
當你能完整拆解一篇 Paper,
你才真的踏上研究的門檻。
▋Seed Paper 是一篇你得每天接觸、持續通靈,直到掌握作者思考事情的所以過程的 Paper
Seed Paper 不是隨便找的,是一篇能讓你「長時間反芻」的文章。
你要試著每天翻它、畫圖、寫筆記、甚至試著重現它的實驗或模型。
直到你能用自己的話說出:「作者為什麼這樣問?為什麼這樣設計?」
這種長時間的對話,會讓你從「讀者」變成「研究者」。
▋Seed Paper 的價值,不是答案,而是生成題目的能力
一篇好的 Seed Paper,不會直接給你題目,
它會讓你開始問:「如果是我,我會怎麼延伸?」「還有哪個變因沒被探索?」
你的題目,就是這些問題在你腦中逐漸成熟的副產品。
當你找到自己的 Seed Paper,
題目不是「想出來」的,而是「被長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