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研究生卡住,是因為把「找題目」跟「讀文獻」當成兩條分開的路。
結果是跟教授 meeting 時沒有進展,讀文獻時也不知道自己在找什麼。
其實這兩件事本來就該交錯進行,真正的關鍵不是選哪個先做,而是如何讓兩者形成循環,並能長期維持。
▋先用讀文獻幫自己打地基
讀文獻的第一目標,不是找到完美題目,
而是訓練自己熟悉這個領域的語言、研究問題的範圍、
以及哪些方法是常態。
當你開始能用自己的話解釋 3~5 篇 paper 的研究問題,
你就已經擁有了「跟教授對話」的最低限度共通語言。
▋跟教授討論題目,不是要有答案,而是要有方向
很多人等到自己「想清楚」才敢跟教授談題目,
但碩博士訓練本來就是要邊想邊撞。
你需要的不是「一個完美的題目」,
而是 2~3 個粗糙的想法,讓教授給你 feedback,
再透過下一輪讀文獻去修正。
這樣的循環,才是真正的研究工作流。
▋可持續的關鍵:設定「小單位」,而不是追求一次到位
每天讀 30 分鐘 Paper,不追求全部看懂,只追求能寫下一句研究問題。
每次 meeting 帶兩個方向,不追求完美 proposal,只追求能讓對話繼續。
把這些行動拆成小單位,
你就能讓「討論題目」與「看文獻」彼此餵養,
而不是互相消耗。
⸻
研究最怕的不是方向錯,
而是你在原地太久不動。
讓討論題目與讀文獻互相推動,
才是能長期走下去的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