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提到,書籤工具意外讓我靈光一現
原來我不用急著找到一個「完美題目」,而是可以先善用手上那些零散的資源,將它們串起來,開始匯積能量。
這一篇,我想盤那些「被我丟在角落的小拼圖」以及它們怎麼能怎樣被連接起來,開始構築我的初始宇宙。
第一個拼圖:瀏覽器AI工具 – 趣味性與市場差異化的試驗品
我打算用 瀏覽器AI工具,拉出我的第一條能量軌跡。
它原本只是個好玩的 PoC,但我想用 AI 的力量,讓它進化成 每天都能被使用的工具。
前幾篇我提到,我意識到一個頻率更高的問題:
不只是書籤被遺忘,分頁與視窗也在日常使用中瘋狂堆積,
而使用者缺乏一個簡單的方式去整理與回顧它們。

市場上雖然已有許多工具試圖解決這些問題(尤其是分頁管理),但 真正用 AI 來處理的並不多。
AI 瀏覽器雖然正在崛起,但這些大廠推出的產品,
多半是想換掉使用者的瀏覽器,且現階段 多專注在與網頁內容的互動
而不是幫助使用者整理過去在瀏覽器內產生的資料。
大廠爭奪的是 入口的主導權,想要你改用他們的瀏覽器,讓資料留在他們手上。
但對我這種小開發者來說,競爭機會反而在於:
- 「你不用換瀏覽器,不用重新學習一套新的操作邏輯」
- 「你只要裝上這個瀏覽器外掛,就能享受到AI的好處,低摩擦地整理並喚醒你自己的資料」。
這是一個短暫但真實的時間窗口,我必須趁現在趕緊做出來。
它的目標很簡單:
- 喚醒被遺忘的收藏,讓每個書籤重新產生價值。
- 結合高頻功能(如:分頁、視窗整理),讓它不只是好玩,而是能成為日常的 AI 幫手。
- 藉由它,我能累積生產力工具潛在用戶、AI實作技術、品牌經驗三種能量,為我的初始宇宙運行提供燃料。
第二個拼圖:截圖小工具 – 找回舊用戶與品牌重生
這是我第一個 「意外被喜歡」 的作品。
三年前待業充電時,我寫了一個 Mac 小工具,專門解決多螢幕截圖的麻煩。當時覺得這個需求太 niche,所以只當作練手,寫來應付自己在疫情期間各種 線上情境(如社群 meetup、讀書會、研討分享) 時反覆截圖的需求,並沒有特別推廣。
後來開始新工作,它就慢慢被擱置了。
它被遺落,卻自己長出了生命
沒想到,這兩年它自己找到了使用者:
- 偶爾有人幫我寫推薦文
- 甚至有人主動發 Feature Request給我
這些零星卻持續的訊號提醒我:
這個需求雖然是小眾,但卻是真實存在的。
過去的阻礙
轉職後我沒時間維護,App Store 審查也卡住了我。
好不容易抽空維護,卻遇上人工審查反覆、功能被迫修改、曝光困難等問題。
且小眾 App 幾乎無法單靠 App Store 活下來,最終它被 macOS 更新淘汰,下架消失。
但即便如此,今年稍早仍有人問:「為什麼下載不到了?」
第二顆星星的策略
我需要吸收這產品累積的經驗與資源,將它重定位,
包含 改名、推廣,並讓它成為一顆真正會發光的星星。
它的目標如下:
- AI 介入加速恢復
- 用 AI 迅速翻新,補齊用戶敲碗的功能。
- 以 AI 力量優化相關文件與程式碼,縮短重新上架時間。
- 建立 App Store 以外的發佈路徑(direct distribution),避免再被平台卡死。
- 舊用戶與推廣者的活化策略
- 找回早期支持者,並回饋特別福利(如:搶先試用、早鳥功能解鎖);同時設計 Member Get Member 機制,借助他們的力量傳播產品。
- 對曾幫忙寫介紹文的人,提供具體的合作回饋(如行銷分潤或專屬推廣方案)。
- 產品重定位 + 改名
- 之前名稱是隨便取的,現在需要重新考量
- 讓它好記、好搜尋。
- 強化推廣支持力道
- 主動製作可快速擴散的社群素材(如短影片、精簡圖文),讓用戶更容易分享,並自然放大產品的曝光效應。
- 鎖定生產力敏感的使用者族群,透過內容與互動逐步建立品牌信任,最終讓他們成為產品的核心支持者與自然推廣者。
這顆星球曾經沉睡,現在我要讓它重新運轉。
它將成為 我初始宇宙中的第二顆星,並在舊用戶與新能量的推動下,再次發光。
第三個拼圖:將累積下來的文章/素材 – 形成脈絡、擴散影響力
回到台灣之後,我在各處零星分享了一些文章、小實驗的影片與圖片進度,但僅止於個人的小規模嘗試。
為什麼現在才開始行動?
因為 現在內容已經累積出一個脈絡,現在正是能讓受眾好奇點回來時,發現 這裡是一個能持續提供價值的地方,從而提升關注與轉換率。
累積的脈絡:想法 → 流量 → 產品
我的文章已經漸漸形成一條能支持我個人定位的敘事脈絡。
它們不只是文字,而是 想法 → 流量 → 產品 之間的橋樑。
這些內容既能展現專業,也讓品牌更有生命力。
策略方向
我打算先多方嘗試,再回頭 review,因為雖然個人品牌受眾與產品導流受眾可能部分重疊,但他們在動機、參與方式與回饋上可能都有不同。我現在還在學習階段,不確定哪條路最能帶動成長,所以先同時推進幾個方向,觀察哪些內容能引發關注、哪些產品能促成轉換,再從中調整策略。
我打算怎麼做?
- 文章提煉與整理
- 將零散的文章進行摘要、濃縮,讓它們變得容易閱讀與分享。
- 知識類文章轉為 系列知識點,方便在社群擴散。
- AI + 產品的文章建立 專業感 與 品牌信任感。
- 增加不同面向的內容,除了心境紀錄,也輸出有價值的知識或觀點,提升讓人想追蹤的誘因。
- 嘗試在不同社群進行曝光
- 產品類內容 → 分享到 Notion / AI 工具 等效率愛好者所在的社群。
- 知識類內容 → 在 Substack之外的平台擴散,讓更多人進入我的世界。
- 共享推廣策略:讓每個節點相互增強
- 書籤工具吸引效率與知識愛好者。
- 截圖工具吸引老用戶與生產力工具愛好者。
- 文章則連結這兩者,持續將使用者導回我的個人品牌。
以上三個拼圖,還不是整個故事,而是 我的宇宙中的第一批星星。
接下來,還會有更多星星出現,慢慢連成線,
形成我想建構的 初始宇宙——
🧑💻 Product × Tech Builder
💡 運用 AI + Vibe Coding,打造實用小工具,幫助自己和他人更高效地工作與生活。
🚀 接下來,我會開始記錄這些星星如何逐一點亮、互相連結。第一步,我會專注在與 AI 一起推進與調整這些任務,看它們如何在實驗中逐漸成形。
保持聯繫,一起成長
🙌 喜歡這篇嗎?點個愛心或留言,讓我知道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