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常常問自己:「為什麼我會是老二?」「為什麼我總是得不到肯定?」
但也許,我們該問的不是「為什麼是我」,而是—「誰決定了價值的排序?我為什麼相信它?」
當我們被偏愛,我們真的比較幸運嗎?
有些人說我是幸運的,因為我是家中被期待的那一個。有讀者投書說:
我是兒子,是第二胎,是爸媽想要的類型。我本來也以為這是愛的證明,直到我發現:
我被愛,不是因為我是我,而是因為我剛好符合某種偏好。
這不再是幸運,而是一種被條件限制的存在價值。
我們都活在別人制定的規則裡
有一種說法是:你是老二,因為老大先出生。
聽起來沒毛病。但其實真正的問題是:為什麼要生第二胎?為什麼非得要有你?
如果答案是「因為爸媽想要兒子,第一胎是女兒」,
那你就不是單純的老二,而是「結構性偏愛下的產物」。
你不是因為自然順序被生出來,你是因為某種價值觀決定你有資格存在。
這不只是關於你,也關於整個系統。

偏愛,本身就是一場排序的遊戲
很多人在長大的過程中,都不小心學會了這條邏輯:
被喜歡 → 才有價值 被選中 → 才能安心 被偏愛 → 才是贏家
而當你開始相信這套邏輯,你就會開始焦慮、急於表現、想證明你「值得」。
你會努力做第一、搶快、想得到肯定。
但這些努力,其實都是為了繼續維持你那不穩定的「存在許可證」。
真正該問的問題是:
- 我是否一直在用偏愛換存在感?
- 我是否也用同樣的邏輯在對待別人?
- 我能不能建立一套不用靠偏愛的價值觀?
不是「我是不是夠好」,
而是「我是不是非得『被需要』才能覺得自己夠好?」
那些碎掉的情緒,其實才是答案的入口
深度心理家榮格說「我們所壓抑的破碎經驗,將以象徵的形式回到意識之門。唯有直視這些陰影碎片,個體化的過程才可能展開。那些我們試圖遺忘的,正是構成完整自我的材料。」
我很喜歡這句話。
因為我發現,很多時候我們以為自己在追求認同,但其實我們只是想證明: 「我就算不是第一、不是最好,也值得被留下。」
偏愛讓我活著,但理解本質讓我自由。
如果這是個「偏見主導價值」的時代,那最自由的事,就是拒絕繼續玩這個遊戲。
這位讀者最後寫著:
我不想再靠贏來證明我該存在,也不想再靠被選擇來定義自己。
我想用自己的方式,重新定義什麼叫做「值得」。
👀 如果你也曾經因為不是第一、不是被選中的那個而懷疑自己,
那你可能也在這個系統裡努力過、崩潰過、也開始懷疑過。
那你也正在成為一個,願意看清偏愛結構、重新選擇自己價值的人。
這是痛苦的,但很幸運。
因為你醒了。
而這個時代,需要的就是這種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