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給在生活與工作的交界處猶豫的人

「我是不是只是不想面對現實,才一直想換地方?」
這是我在諮商工作中,最常聽見的句子之一。
有時候,說這話的是剛辭職準備回鄉的人;有時候,是正在海外遠距工作卻感到孤單的人;更多時候,是那些坐在城市裡、看著窗外陽光,卻說不出自己為何不快樂的人。而《我身安處是職場》這本書,正是為這一類人而寫的。
不是要你流浪,而是幫你安身
這本書的書名乍看之下,會讓人以為是一本關於職場選擇的心靈勵志書。但讀下去你會發現,它談的不只是「工作在哪裡比較好」,而是一場深入生活、價值與心理結構的自我梳理。
作者梅洛迪·沃尼克以自己身為數位游牧工作者的經驗出發,帶領讀者檢視九個選擇「在哪裡生活與工作」的關鍵點——從地方文化、社群連結、生活成本、氣候環境,到自我認同與目標感。
她不是鼓勵你「逃離」你現在所在的位置,而是要你誠實地問自己:
- 我現在所處的地方,是我「選擇」的,還是「妥協」的?
- 我真正需要的,是更多自由?還是更深的歸屬?
這些問題不是地圖可以回答的,而是你內在的定位系統。

自由的代價,是選擇
當數位游牧成為流行詞彙,社群媒體上的漂泊生活也變得看似浪漫:在海邊喝著椰子水遠距開會,在歐洲小鎮工作一週再環遊世界,在家鄉小鎮買房養貓寫 code……
但作者沒有販售這樣的幻想。她告訴你,自由的代價是選擇,而選擇的前提是認識自己。她用大量的調查、心理研究與第一手訪談,為我們提供一種系統性的方式,去處理「人生的地理焦慮」。
這是一種「生活設計」的哲學:不是選一份工作去適應它,而是看這份工作是否能幫助你成為你想成為的那個人,是否能支撐你過上你想過的生活。
理想的地點,不是地圖上的紅點,而是你身體的感受點
讀這本書時,我不斷想起我在諮商中常與個案談到的身體感。那些說自己「快喘不過氣」的人,往往不是肺不好,而是他們待在一個不屬於他們的空間裡,卻無法離開;那些總是「睡不好」的人,不是因為床太硬,而是他們壓抑太久,不敢承認自己想離開。
作者用一個很美的提問作為這本書的開場:
「如果你可以在任何地方工作,那麼,你會選擇在哪裡生活?」
但她不只問你這個問題,她更陪你一起拆解「你為什麼沒能選擇」、「你在怕什麼」、「你真正在找的,是什麼樣的生活節奏與支持系統」。
這本書的特別之處,在於它不幫你做決定,而是教你怎麼問問題。那種深入、真實、不逃避後果的問法,很像我在對話中最喜歡說的那句話:
「你可以不馬上選,但請你別假裝你不在選。」

我們正在選擇一個能活得下來,也活得出感覺的地方
從疫情之後到現在,遠距、自由業、自媒體、數位移居,這些關鍵字不停出現在新聞與社群上。
看起來我們好像擁有更多選項了,但焦慮也變得更飽和:
- 回家鄉是不是退縮?
- 留在大城市是不是慣性依賴?
- 去國外是不是一種自我證明?
- 不離職是不是太懦弱?
這些聲音有的來自社會期待,有的來自親密關係的牽引,有的則是我們對自己「應該」如何的想像。
而《我身安處是職場》讓我看到一種新的框架:
選擇地點,其實是選擇「我要過什麼樣的關係、節奏與自己相處的方式」。
這不是指南,是你生活版本的地圖生成器
最後我想說的是:這本書不會幫你畫出你的理想生活地圖,它更像是給你一套「地圖生成器」——讓你知道,人生不是只有城市與鄉村、國外與本地這些二分法可以選,而是可以從「你要如何活著」這件事開始,慢慢展開你的人生地景。
在這個地景裡,你的工作不是「附屬於生存」,而是可以承載你的價值與自由。
你的生活也不再是「工作之外的休息區」,而是整體自我實現的一部分。

所以,如果你正卡在去與留、回與逃、換或不換的猶豫裡,我真心推薦你讀一讀《我身安處是職場》。
你不會在裡面找到標準答案,
但你會找到可以開始問自己的那一套思考方式。
然後,有一天,你會更篤定地說出:
「我在這裡,不是因為只能待在這裡,而是我選擇在這裡。」
這是我們真正要去的地方。
📚 品味閱讀交流會〈我身安處是職場〉
🕙 7/29(二)13:30–14:30|線上 🔗 免費報名:https://pse.is/7t64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