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世代

含有「跨世代」共 13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過去的管理談服從,現代的管理談合作。 合作的必要條件包括共同目標、相互信任、有效溝通、資源與能力互補、尊重與包容差異。  上述條件聽起來很教科書,但卻是環環相扣的事實,任何一關掉漆,看似堅實的磚牆就出現明顯裂痕。 拿「相互信任」和「尊重與包容差異」為例,我來說
Thumbnail
專欄系列:《我們真的過得比較好嗎?——世代之間的真實與想像》 一場沒有結論的對話 這是一場跨世代的小型論壇。桌上擺著簡單的茶點,坐著五位不同年齡的參與者。 七十歲的退休教師說:「現在的年輕人太容易放棄了,我們以前什麼都撐過來。」 四十多歲的中年主管苦笑:「可是現在房價是你們那個時代的十倍,我們也想撐
Thumbnail
左先生-avatar-img
7 小時前
在AI這些年頭,我是有覺得年輕人比我們更迷茫。 以前我們學了手藝/專業,至少有一條明確又不易取締的路。 但他們現在也感到所有東西都太浮了,像學了好幾年插畫/動畫/寫程式的,現在如果寫得好的指示,AI在10分鐘內就做完了。 我也有想過以前學了背了這麼多Excel、Powerpoint的技巧,現在好像都不及AI生成的快美好。
Zeseri 捷思艾瑞-avatar-img
發文者
5 小時前
左先生 我也跟家人聊到類似的話題。以前那個年代,社會變動相對緩慢,大家都在差不多的起跑線上,就算自己腳步慢一點,不那麼努力進步,可能也不至於會落後別人太多。 但現在真的不一樣了。科技日新月異,尤其像 AI 這樣的變革,真的可以說是瞬息萬變。如果不持續努力往前進、學習新東西,不是停留在原地的問題,而是瞬間被甩開一大截。
跨世代行銷正成為品牌必修課!本文深入解析Z世代與銀髮族的消費心理差異,揭開他們在價值觀、媒體使用與購買動機上的關鍵特質。從真實感、信任感到品牌共鳴,帶你掌握行銷策略、打造跨世代溝通橋樑,讓品牌同時打動年輕族群與銀髮消費力。
Thumbnail
本書深度訪談十多位女性,深入探討臺灣社會中「長女」角色的困境與期待,並探討長女病的社會結構成因,提供自我覺察與療癒的反思。
Thumbnail
花開富路-avatar-img
2025/09/16
長女不一定會得病,病源是被“扶弟魔”附身的父母,甚者是重男輕女的社會集體霸凌,通常是久病纏身。 長女病+弱男症=父母打造的奇葩平衡。 原罪是社會及父母,長女要有被討厭的勇氣,就能慢慢痊癒。 祝福所有長女把超能力用在自己身上,越來越幸福。
哈斯的採購人生-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9/17
花開富路 雖然叫長女病但好發於亞洲家庭,所以長女們的第一課是要把自己當女兒重新養一遍,學會愛自己並相信自己值得被好好對待
山羊體劇團將「芒果樹不死」與臺灣眷村文化帶到韓國清州演出,歷經三年時間發展,從臺灣的讀劇到韓國的劇場,是一段跨世代、跨文化的感動旅程,一同見證這齣劇本從構想到韓國公演的歷程。 編劇|林冠廷 導演|葉育廷 演員|王耀霆、杜瑋哲、林欣儀、曾冠瑜。 主辦單位|山羊體劇團 共同主辦|相信世代發展協會
Thumbnail
陽台觀察者-avatar-img
2025/05/04
好特別的故事,好特別的劇團,謝謝Ruby介紹。❤️
由《Photo》雜誌舉辦的2023-2024年第 42 屆世界攝影比賽,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攝影愛好者參與。其中,伊莎貝爾·塞爾夫·沃夏姆(Isabelle Cerf Worsham)憑藉其充滿詩意且溫馨的人物攝影系列脫穎而出,贏得由Harcourt攝影工作室頒發的「肖像」獎項。
Thumbnail
2025年1月,日韓合作推出新春特別劇「慢行列車」(Sow Train)。由土井裕泰執導筒,野木雅紀子編劇。集結日本實力派女演員松隆子、多部未華子,男演員星野源、松坂桃李及韓國演員朱鍾赫共同演繹的跨世代、跨國、跨文化家庭社會變遷風貌。 故事主線圍繞著位於古都鎌倉的澀谷一家人。因父母在弟妹童
Thumbnail
李英華-avatar-img
2025/01/31
現代的人有很多的选擇,而且各种选擇都有一群人,而且都得到尊重,這也是一種幸福。
bookarchery-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1/31
李英華 如英華所說,是這個道理無誤。
  就像帶著一隻永遠不進化的皮卡丘走遍世界的那個小智,當我們打開《Pokémon Go》走出戶外、打開《Pokémon Sleep》躺在床上、或者將開著《Pokémon Smile》的手機架在浴室開始刷牙的時候,我們不會說「我們要去玩寶可夢遊戲」了,我們說「我們要去抓寶可夢」。
Thumbnail
爸爸從來都不讚美我,長大後的某天,我好奇問原因,他很認真地說,單純讚美是虛偽的,要給建議才能鞭策我進步。好笑又無奈地接受這就是我爸,沒想到現在換爸爸想要我的讚美,人生果真是場連貫性的試煉,讚美的考題又來到,這次換我被考。
Thumbnail
李英華-avatar-img
2024/07/18
很喜歡這篇談到「讚美」。上一輩的人缺少讚美他人,跟受到的教育方式有關,如傳統教育和日據時代教育方式。 年輕一代則是「美式教育」。 我的父親也是不稱讚孩子的人,怕把孩子寵壞,我則是在他臨終前幾天還稱讚他:「你這麼老,還這麼煙投(帥)」,他已不能說話,但神情愉快。 我其實沒怎麼照顧他(都外勞在照顧),但我就是一直稱讚他,讓他心無掛慮,感覺幸福快樂。
隨著越來越多Z世代進入職場,作為一個走在前面(aka.老一點的)Z世代,分享我三個最討厭的職場氛圍,揭開世代差異的面紗: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