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個刺激與反應之間,有一個空間。在那空間中,我們有能力選擇,而選擇的方式,形塑了我們的自由與成長。」 —— 維克多・弗蘭克

你是否也曾經陷在這樣的迴圈裡:
- 明明告訴自己要冷靜,結果一開口還是吵翻了天;
- 想要正向一點,但內心總有個聲音說:「你就是不夠好」;
- 每天努力活著,卻越來越遠離自己想要的生活。
作者蘇珊・大衛是哈佛心理學家,她說得很清楚:
情緒不是命令,而是訊號。 我們不需要壓抑它們,也不用被它們牽著走。
💡什麼是情緒靈敏力?
蘇珊提出一個四階段的轉化流程:
- 勇敢現身:正視內心的聲音,不逃避、不武裝。
- 跨出去:抽離情緒,不與其認同,但也不否定。
- 依循價值觀行動:情緒來來去去,但你選擇活成誰。
- 小小微調地前進:不追求立刻改變,而是持續調整。
這些方法背後,其實根植於存在主義心理學的核心思想:
「人生不總是如你所願,但你總可以選擇如何回應。」
🌀當挫折來敲門時,我們能怎麼辦?
現代人被訓練得太習慣「快速解決問題」了。
但挫折,不是Bug,不是一句「加油」就能關閉的視窗。它是一面鏡子,提醒我們:
你不是無能,而是正在成長。
你不是錯了,而是還沒走到你的位置。
最近一次被情緒牽著走的原因我已經記不得了,但我知道那種「劇本」總是很熟悉——心跳加快、語氣急促、在內心對話裡預演各種結局。
如果我們能在發怒、沮喪、挫折來襲時,留一點點距離——
哪怕只是幾秒的深呼吸、一個不說出口的句子、一個轉身的動作—— 我們就能為自己創造那個空間,如同弗蘭克所說的自由選擇之間的空隙。
蘇珊提醒我們:「挫折感來臨時,最重要的不是讓它消失,而是問自己——這個情緒,想要告訴我什麼?」
與其想要「控制情緒」,不如嘗試理解它、命名它、聆聽它。
這樣,我們就不再只是情緒的承受者,而成為一個帶著情緒一起活下去的人。

我們可以與挫折共處的方式有:
- 命名感覺:與其說「我很差」,不如說「我感到受挫」。
- 釐清期待:是否你把目標設定得過於苛刻,或忽略了當下資源?
- 對自己溫柔:你會如何安慰朋友?那就用同樣方式對自己說話。
- 回到價值導向:這次的錯誤,是否提醒了你真正重視的事?
情緒靈敏的人,不是不挫折,而是知道挫折是成長路上的土壤。
✍️ 我為什麼推薦這本書
我讀這本書的時候,正卡在一段停滯的時期。
做事有進展,心卻沒有成就感。 後來才明白:我陷在「表現焦慮」裡,以為進步得很慢就是失敗。
書中一句話點醒我:
「你不是你的情緒,而是那個有選擇空間的人。」
這本書讓我重新學會,對自己的難受保有好奇心,而不是評判。
挫折沒走,它只是改變了樣貌,不再咬我,而是跟我坐下來,喝了一杯茶。
📘 小結與邀請
如果你正在面對情緒風暴、壓力泥淖,
或者,只是單純地想活得更自由—— 《情緒靈敏力》是一本值得一讀再讀的書。
📚 書籍資訊:
蘇珊・大衛《情緒靈敏力 Emotional Agility》
💬 歡迎在留言區分享:
你最近遇到的挫折感是什麼? 你想怎麼和它好好相處?
或是可以立即報名品味閱讀交流會本次活動:點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