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這篇文章的標題,可能大家會覺得這句話不陌生?「重要的東西是眼睛看不見的,唯有用心才能看見」,這句話引自聖修伯里的《小王子》。之所以會下這個標題,是因為小時候看《神隱少女》,只是單純被它的奇幻劇情還有畫風還有白龍(白龍好帥啊~~XD)所吸引,並沒有看懂整個故事的深意。每次轉到電視台,看到它重播,就會再次把它看完。從《神隱少女》上映至今,重複看了至少三四次,都沒有細想過自己何以會被這部動畫所吸引,直到現在出社會十多年、有了些人生歷練後,再回頭來看第五遍《神隱少女》,才有看懂劇中象徵的深刻意涵。
承襲上一篇文章的格式,以下以列點的方式,來說明我劇中重要角色或事物所象徵的意義。
l 腐爛神與河神的丸子:看似腐爛神,實為河神,隱射的是「被汙染的河川」。因為千尋敏銳的觀察力,發現河神體內有刺,加上湯婆婆精準的判斷以及全湯屋員工的同心協力,來泡湯的「腐爛神」才得以被好好地清理,釋放體內堆積到成山成海的垃圾,顯現出「河神」的原貌,感到通體舒暢。河神給了千尋一顆看似像是泥巴揉成的丸子,千尋試著咬了一口,只覺得味道不太妙,就吃了好幾口豆沙包,壓過丸子的味道。後來,千尋善用這顆丸子,把丸子給受傷的白龍吃,讓白龍得以排毒,把體內的詛咒吐出來;後來千尋把剩下的河神丸子給無臉男吃,無臉男才吐出了之前吃掉的人和青蛙。我認為「河神的丸子」就彷彿是「解毒劑」,只要吃一口,就可以排出身體的毒素或心理的邪念與過剩的慾望,透過「嘔吐」的過程來進行身心的清理。那為什麼千尋咬了一口丸子,卻沒有吐出任何東西呢?我猜想應該是因為千尋本身還保有純真的心性,沒有邪念,身體也沒有沾染到不好的東西,自然不會因為吃了丸子而嘔吐。
l 無臉男:神隱少女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角色,除了男女主角白龍與千尋之外,再來就是無臉男了。無臉男是人們「貪婪與慾望」的化身,也是「空虛、寂寞、覺得冷」的集大成。不懂得如何跟他人互動的無臉男,為了獲取關注,為了填補自己的空虛,用金子引誘青蛙接近他,好吃下貪婪的青蛙,藉此發出聲音。他大撒金子,要求別人服侍他,就好像世界上有錢有勢的人運用權勢來操控別人幫他做事一樣,看似享盡榮華富貴、運籌帷幄,檯面上無比風光,實則內心空虛寂寞。無臉男用大吃大喝與花錢買快樂的方式來填補空虛寂寞的心靈,當他遇到純真、完全沒有想要趨炎附勢的千尋時,反而更覺得安心,他有感受到千尋才是真正關心他、看得懂他內心的寂寞的人,於是,他想用自己擁有的所有金子買下千尋的陪伴,可惜千尋渴望的並非物質上的榮華富貴。他被千尋拒絕之後,他相當挫折、傷心,聽到其他湯屋員工無心的言語,他「見笑轉生氣」(台語),覺得自己被嘲笑、看不起,一怒之下,變成吃人的怪物,大家再也不敢靠近或觸怒他。
幸好,無臉男在吃了千尋給他的河神丸子之後,就把之前吃掉的湯屋員工與過量的食物全都吐了出來,得以離開湯屋,並回歸到比較純粹、不貪婪的自我。無臉男本性還算善良,的確就像千尋所說的,他是進入湯屋(諧音:貪汙)這個利慾薰心的地方後,才變壞的,變壞的起因無非是他進去湯屋之後,有樣學樣,學到權勢、金錢可以操控人心的危險道理,所以才會變得越來越貪婪,忘了自己一開始只是想要尋求別人真正的關心與陪伴而已。
l 巨嬰:劇中湯婆婆的孩子形象上是非常巨大的嬰兒,象徵著「被過度保護的、被寵壞的孩子」。可以看到巨嬰從小就被媽媽灌輸外面的世界很危險、有很多病菌,於是一直關在家裡,不敢接觸外面的世界,反而變得自我中心,不懂人情世故,變得過度任性、予取予求,不滿意就哭鬧。他所居住的房間,就彷如象牙塔一般,反而讓待在裏頭的孩子變得眼光狹隘,只看到玩樂與舒適,不了解努力或工作或人際交流的意義。當千尋帶著巨嬰出門去拜訪錢婆婆後,巨嬰開始接觸外面的世界、與人交流,也因此成長,學會靠自己的雙腳站立、走路。當他離開媽媽、走出家門之外,象徵著他走出了象牙塔,開始學習與人交流,學習更獨立地探索世界、解決事情,一起與錢婆婆編織給千尋的髮圈,學習給予人愛、關懷與祝福,一直到此,巨嬰才開始真的有長大。
l 湯婆婆:掌管湯屋的湯婆婆,象徵的就是「工作」與「慾望」,個性比較殘忍、跋扈,一旦有人不符合她所訂定的世界的規則時,她就會貶低對方,將對方變成動物,利用其賺取財富,將整個世界階級化。她渴望與追求的是權力、地位與金錢。
l 錢婆婆:錢婆婆是湯婆婆的姊妹,個性與湯婆婆相當不同,比較仁慈、有人情味,象徵的是「休閒」與「紀律」。在白龍偷走自己的印章、犯錯之時,她講求是非對錯並施予懲罰,但在白龍悔悟、補償過錯完後,她也寬宏大量地願意原諒白龍,展現人性的溫暖。跟湯婆婆的理念正好相反,她追求的是安逸、樸實無華的田園生活。
l 千尋與白龍:我看到網路上有劇評寫說這兩個角色分別代表「人類」與「自然」,兩者相遇後,互相幫對方保住或找回自己的名字,就代表「人類與自然的和解」,我看了以上的說法,覺得蠻新鮮的,覺得以這樣的角度來詮釋,似乎也有道理。但我自己本來看千尋與白龍,我會比較解讀為這兩人分別為自我的「真我」(備註一)與「內在小孩」(備註二)。我認為,整個《神隱少女》的故事,都在描述千尋踏上追尋真我的旅程,在不小心誤闖魔女的世界後,千尋踏上了英雄之旅(備註三),而後找到了最真實的自我,也與象徵她「內在小孩」的白龍相遇,得以互相療癒、完整自我的生命故事,才能有勇氣去面對生命的挑戰,活出更有意義的人生。
以上解析,是出於我從事諮商工作多年後的心得與體悟,跟大家一同分享。各位在看完我的解析後,可能會對以上劇中角色或事物有不同的詮釋與看法,也歡迎大家看完文章後可以留言給我,讓我對這部動畫的劇情、角色能夠拓展更多的想像與觀點。
謝謝大家耐心地閱讀完這兩篇觀後感!未來有機會,我也會持續創作、書寫更多的電影劇評或觀後感的文章。我們後會有期~
*備註一:「真我」是英國客體關係學派的精神分析師溫尼考特(Donald W. Winnicott)提出的概念。Winnicott認為,在嬰兒時期,若媽媽或主要照顧者提供嬰兒足夠好的環境,嬰兒的「真我」就能自然發展;但若環境不夠好,嬰兒為了活下來,就會壓抑並隱藏「真我」,讓自己勉強表現出符合環境要求的樣子,這個呈現出的樣子就是「假我」。顧名思義,「真我」是最原始、本真的自我;而「假我」則是為了保護「真我」而發展出來的外殼。
*備註二:「內在小孩」是指每個人心中,都存有一個小孩的狀態。內在小孩,是我們最原始、最本能、還沒經歷社會化的樣子,包含著我們過往童年沒有被滿足的渴望或需求(例如:被愛、被照顧),也可能帶有童年創傷的陰影。
*備註三:「英雄之旅」是在說明每一個人探索世界、認識自我並發展潛能的過程。相當於心理學家榮格(Carl Jung)所說的「個體化」歷程。
*備註四:封面照為電影其中一幕的劇照,僅作為呼應本文主題內容所使用,非商業用途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