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碩博士生讀 Paper 時,會不斷劃線、做摘要,卻覺得「好像還是抓不到作者的核心思路」。
佐渡島庸平在《靈感鍛鍊》中的 3 個觀察,結合「站在作者角度思考」的策略,能讓你快速讀出論文裡那些藏起來的研究關鍵。
▋觀察 1:用「假設→驗證→修正」的閱讀法,才能看見作者的真正思路「好的觀察」是針對某項事物提出假設,並予以客觀地審視,若發現假設與該事物的狀態發生分歧,則修改、更新假設。
讀 Paper 時,別只被動接受作者寫的內容,而是自己先提出假設:
1. 看到摘要時,先猜作者會用什麼方法驗證?
2. 讀到方法論時,先假設結果會如何呈現?
3. 最後比對結果和你的假設,觀察作者選擇如何解釋。
這樣能讓你進入作者的「決策路徑」,讀出論文背後的推理,而不只是表面的結論。
▋觀察 2:哪怕是「粗略假設」,也能讓你產生探索的動力
「即使只是提出粗略的假設也好,總之先建立假設,就容易引發驗證的欲望。」
很多研究生怕「想錯」,所以不敢在讀 Paper 前先猜作者在做什麼。
但佐渡島提醒:就算是粗略的假設,也能刺激你去找證據、去驗證。
實用做法:
• 在開始讀 Paper 前,用一句話寫下:「我猜這篇想解決的問題是 ___。」
• 讀到中途時,再寫下:「作者可能會用 ___ 方法來驗證。」
這個小動作會讓你的大腦從「被動接收」轉為「主動探索」。
▋觀察 3:研究沒有「絕對的中心」,看懂作者與學界的「關係」才是關鍵
「沒有所謂的『個性』,重點是與他人的『關係』。唯有關係才是人的本質、人沒有一個絕對的中心。」
一篇 Paper 的價值,不只在於作者的觀點,而在於它如何與其他研究對話。
讀 Paper 時,可以問自己:
• 這篇論文想挑戰的是哪一派學說?
• 它是站在哪些經典研究的肩膀上?
• 它如何補足學界目前的缺口?
當你讀出「作者與學界的關係網絡」,你看到的不只是文章,而是研究領域的動態。
⸻
把《靈感鍛鍊》的三個觀察應用到讀 Paper:
假設→驗證→修正、先猜再讀、看見研究關係,
你會發現每篇 Paper 不再只是知識的堆疊,而是一個個研究者思考的軌跡。
這時,你讀到的不只是內容,而是學術對話的「底層密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