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所的壓力不只是論文,更多時候來自「人」。
實驗室人際、同儕比較、學界名聲……這些都可能讓你偏離自己的研究初衷。
Sahil Bloom 在《人生的五種財富》中提出的 3 個概念,可以幫助你做一場「人際排毒」,讓能量回到自己身上。▋字彙 1:練習「拒絕的藝術」,守住你的研究時間
“If you want to take control of your time, you need to learn the Art of No.”
研究生很容易變成「萬事幫」,學弟妹的問題要解,學長姐的任務要接,實驗室瑣事也常落到你身上。
但真正能讓你畢業、發表、完成論文的,是深度研究的時間。
可以用「三秒拒絕法」:
• 當有人邀請時,先問自己:「這件事對我的研究核心有幫助嗎?」
• 如果答案是否,就勇敢說「這週時程很滿,可能沒辦法幫忙」。
拒絕不是冷漠,而是守住自己真正該投入的能量。
▋字彙 2:用「買來的地位測試」篩選人際關係
“The Bought-Status Test:Would I buy this thing if I could not show it to anyone or tell anyone about it?”
研究所常有「隱形競賽」:誰的論文進度快、誰拿到資源、誰跟教授關係好。
Sahil Bloom 提醒:如果拿掉別人眼中的評價,這段關係或資源,還值得你投入嗎?
應用在實驗室:
• 如果某個合作只是為了「讓教授覺得我有價值」,那它可能不是真正的興趣。
• 如果某個人脈只是因為「別人都想跟他合作」,而不是你真的想學他的東西,那可能只是 bought-status。
用這個測試,能讓你篩掉虛榮驅動的連結,專注在真正能讓你成長的人際。
▋字彙 3:不要拖延你的「研究選擇權」
“Every single day that you delay is a missed opportunity that you’ll never get back.”
很多碩博士生以為「等到更有時間、更確定再開始」是穩健的選擇。
但每天的拖延,都是一個永遠回不來的機會成本。
行動策略:
1. 如果有想做的實驗,先設計一個「小版本」,立刻開始收資料。
2. 如果想申請獎學金或投稿,不要等到「完美」,先遞交第一版。
3. 每天問自己:「今天我有沒有做一件,讓未來自己會感謝的研究行動?」
研究生涯不是線性賽跑,而是「選擇權」的累積。拖得越久,能選的路就越少。
⸻
當你開始學會拒絕、篩選、立即行動,研究所的人際壓力會像雜訊一樣被過濾掉。
留給自己的,只有真正重要的問題和能量,讓你專注、清爽,並走出屬於自己的研究路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