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碩博士生每天花很多時間讀文獻,卻總覺得自己還停留在「吸收知識」的階段。
朱騏 在《復盤寫作術》中的 3 個觀點,搭配「每天 30 分鐘讀 Paper」的習慣,可以讓你更快從被動學習者,轉變為主動生產知識的研究者。
▋智慧 1:把每日讀 Paper 的自省,變成你獨特的研究素材“自己記錄的自省與反思,都能夠成為你獨特的寫作素材。這些內容都是你經歷過的經驗,別人是偷不走也模仿不來的。”
讀文獻不只是「蒐集資訊」,而是「生成自己的觀點」。
每天 30 分鐘讀 Paper 後,試著花 10 分鐘寫下:
1. 這篇 Paper 的核心問題是什麼?
2. 它如何和我的研究連結?
3. 今天讀完後,我的下一個研究假設有沒有被挑戰或啟發?
這些短短的反思,會變成你獨一無二的研究素材,未來寫文獻回顧時,這些筆記就是第一手的原礦。
▋智慧 2:用「角色資料庫」整理經驗,讓研究累積更有系統
“每一個人生角色,都可以作為 Notion 中一個單獨的『資料庫(Database)』。”
對碩博士生來說,角色不只是「學生」,還可能是「研究助理」、「教學助理」、「投稿者」。
與其讓這些經驗零散存在腦中,不如像朱騏建議的,建立「角色資料庫」:
• 文獻讀書庫:每天 30 分鐘 Paper 筆記都放這裡
• 實驗操作庫:每次調整方法、數據觀察都紀錄
• 論文寫作庫:寫作過程中的思考、修改歷程都留存
當你的經驗被系統化,時間久了,你會清楚看見自己如何一步步累積成為「研究者」。
▋智慧 3:讓你的產出變成「天線」,吸引對的學術連結
“只要你能夠產出內容,不管是寫的、說的,還是拍的,都可以讓你建立一根『天線』。”
很多研究生會想「等自己夠厲害再發表」,但朱騏提醒:產出本身,就是建立連結的天線。
應用策略:
1. 把每日 30 分鐘 Paper 筆記整理成「文獻小札」,發在個人部落格或社群。
2. 在實驗室內分享你的筆記,讓師兄姐或教授看見你的思路。
3. 用產出建立「頻率」,自然吸引同領域或有共鳴的學術夥伴。
當你開始穩定產出,會發現自己不只是學生,而是在「發送信號」的研究者。
⸻
每天 30 分鐘讀 Paper,加上「反思筆記 → 系統化整理 → 積極產出」,
這不只是閱讀技巧,而是讓你從「吸收知識」到「創造知識」的進化過程。
研究者的身份,不是畢業那天才獲得,而是在這些每日累積的動作中,慢慢誕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