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台灣政治進入高度對立與動員化的狀態,「罷免」成為政黨攻防的新武器。尤其在2024大選結束後,民進黨在立法院失去過半席次,基層陸續出現針對國民黨立委的罷免倡議。距今不遠的823,就是其中一場被高度關注的罷免行動。
然而,從實際操作與數字面來看,罷免真的有這麼容易嗎?本文將從七位目前面臨罷免壓力的藍營立委出發,探討罷免成功的難度與政治現實。
一、罷免門檻與實際困難
根據《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立委罷免案的「第二階段投票」須達以下條件才能過關:- 有效同意票數大於不同意票數。
- 同意票數達選舉人總數四分之一。
以此標準來看,不僅需要超過半數選民支持罷免,更需動員大量群眾實際出門投票。回顧2025年7月26日花蓮傅崐萁的罷免案,即使同意票已達4.8萬張,最終仍因不同意票高達6.5萬票,導致罷免失敗。這反映出一個現實:罷免,不只是催同意票,更是必須壓低反對動員。
二、數據解析:紅字代表的是「還需要增加的選票」
從表格可見,以下為幾位關鍵藍營立委,在2024年當選得票數與民進黨對手的得票差距:
立委當選得票數民進黨票數紅字差距(須增票數,才平手)詳上表,乍看之下,游顥的罷免似乎最有可能,因為僅需補上3,461張選票,就能達成與當選票數持平的條件;但即便如此,要讓3,500人願意出門「冒著壓力」投下罷免同意票,依舊非常困難,更別說要達四分之一投票率門檻與「同意大於不同意」的雙門檻制。
而如羅明才、林思銘這類票差超過4萬甚至接近5萬的案例,幾乎等於要重打一場立委選舉,而且是在更難動員的「單一議題」罷免戰中進行。
三、罷免動能來自哪裡?
罷免案成功的關鍵,往往來自以下幾點:
- 強烈民怨或醜聞事件。(如過去黃國昌、韓國瑜遭罷免事件中,皆有明確爭議焦點。)
- 選區結構較為接近五五波。(如顏寬恒、游顥所在選區。)
- 民間團體與政黨動員。 這不僅是民間自主,更需要政黨強力組織、資源與媒體配合。
目前民進黨是否全面動員支持罷免,仍在觀望階段。若全力投入,可能對藍營造成壓力,但也會帶來反效果,激化藍營的防衛性投票與地方組織的反動員。
四、未來展望:罷免會變成「常態政治」嗎?
若罷免風潮成為政黨日常對抗工具,將產生以下後果:
- 選後民意無法穩定延續,政治充滿對抗。
- 選民疲乏與厭倦,投票率下降,對民主信心減弱。
- 基層選區惡性循環,資源投入選戰多,治理力不足。
而且,在沒有重大爭議情境下,「只因政黨不同」而發起罷免,很可能會讓罷免失去其原始意義──糾正選民誤判、清除失職者,反而變成另一場耗費社會成本的政黨動員戰。
結論:難,還是值不值得?
823罷免是否會成功?從數據上看,極難。從政治現實分析,也需付出高昂代價。然而,罷免本身即是民主機制之一,它讓人民在「選後」還能發聲,只是這樣的聲音是否代表多數,是否能經得起投票檢驗,那才是真正的考驗。
罷免,是權利,也是責任。若只為情緒宣洩、政黨報復,最終受傷的,是制度本身,也是對民主信仰的侵蝕。政治應該是為了解決問題,不是製造更多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