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英國智庫 UK-China Transparency(英中透明組織)發布了一份名為《寒冷危機》(Cold Crisis)的報告,指出:在英國研究中國議題的學者與學生,正面臨前所未見的壓力與干擾。許多人不再敢自由地教學、研究、發言,因為一個熟悉又巨大的影子正在校園裡伸出巨掌——中國共產黨(CCP)。
簽證拒發、課程封殺、學生之間互相監視
學者被拒發簽證,只因研究「不討喜」
有學者因研究新疆或香港議題,遭到中國拒發簽證;因此,有些學者為了將來能進中國做研究,選擇自我審查(不再寫或發表敏感主題包括公開發表與中國有關的意見或進行與中國有關的研究,p.11)。
其實在臺灣,許多與中國來往密切的老師,選擇不對任何中國議題發聲,早已是心照不宣的「共識」。畢竟在「Publish or Perish」的龐大陰影下,除非換題目,否則的話誰都不可能自由自在地發言。
也有些老師因為看到赴中國進行交流訪問的學者遭中國無故扣押,選擇不再去中國進行學術活動(p.11)。
其中有一位受訪者提到:「中國其實樂於讓潛在的批評者訪問」。在訪談中,他進一步說明,批評性研究與積極公開推廣並賦予政治色彩的批評行動之間是有區別的。他指出,有些揭露中共負面事實的學者,確實仍保有赴中國的許可權限,甚至偶爾可進行高層級接觸,這是有記錄可查的。
One respondent’s views on visa denial stood out: this scholar suggested that “China is eager to have potential critics visit”. In interview, this scholar clarified that there is a distinction between those conducting academic research that implies a criticism and those who promote such research publicly and aggressively, popularising and politicising it. It is a matter of record that scholars who have uncovered facts that cast the CCP in a very poor light do in some cases retain access to China, including sometimes high-level access.
學校為了錢,封殺老師
因為大量的中國學生出國讀書,使得中國學生成為許多學校的重要經費來源。拿人的手短,因此在許多靠中國學生的學費維持營運的英國大學中,有學者表示:學校管理階層為了不惹中國生氣,會要求老師不要教「敏感議題」,甚至撤掉整門課,或退還研究經費,只因中方表達「不滿」。
另外,也有28%的老師認為:研究敏感的中國議題會影響升等(紅色)。有趣的是,這一題回答不知道或不願回答的比例超高(38%,藍色)。這一題在報告中沒有提供圖,所以我自己畫了一個。

學生之間互相監視
有中國學生向老師坦承:他們回國後被要求「報告同學的言論與課堂內容」(p. 17)。許多學生因此不敢在課堂上發言,或刻意避免參加某些活動。有三位受訪者提到「中國學生學者聯合會」(CSSA,Chinese Student and Scholar Associations)與中國共產黨有聯繫。其中一位受訪者甚至提到:
中國學生學者聯誼會(CSSA)很可能是校園內學生間諜的主要來源。(Chinese Students and Scholars Associations are probably the primary source of student spies on campus. p. 17)
有一位受訪者提到:
“one colleague endured a quasi-demotion at the hands of administrators after complaining about Chinese police harassment of the family of a second colleague who had given a sensitive lecture.”(p. 15)
一名同事曾因為投訴中國警方騷擾另一位曾發表敏感演講的同事的家人,結果遭到校方管理階層近似降職的處置。
最有名的事件應該是Michelle Shipworth教授的事件。去年(2024),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UCL)因為她的課程遭到中國學生抗議而將她課程中強制移除。
一句話:「我們在監視你」
有學者被中國訪問學者在耳邊低聲說:「We’re watching you(我們在監視你),p. 4, p. 19」,並當場質問他個人背景。也曾有學者的房間遭不明中國人士入侵(p.19),有學者遭到嚴重的數位騷擾。學術交流的空間,變成壓迫的場所。
這樣的事情,離我們很遠嗎?
你可能會想:「這是英國的事,台灣又沒有這種事。」但我想分享我自己的一個(或許無關的)小經驗。
有一年,當時台灣還開放中國學生來台就學。有位中國學生選修了我開的課《植物與人類社會》。在這堂課裡,當我講到黃道婆這位傳奇女性——她曾遠赴海南島,向黎族學習棉紡技術,回來推廣於江南,被視為中國紡織技術的革新者。
講到這裡,那位中國學生舉手說:「老師,我的高中老師說,黃道婆是去台灣學的。」
我當下愣了一下,冷靜地回他:「沒有這種歷史記載。」
那瞬間,我深刻意識到:他們被教的歷史,可能是經過「改寫」的。
黃道婆明明生活在宋朝,台灣當時仍為原住民社會、與中原關係極為有限。這種「黃道婆來台灣學紡織」的說法,不只是錯誤,更可能是政治性的歷史操弄,目的是將台灣納入中國歷史的敘事框架中,從文化層面為「統一」鋪路。
英國學者說,他們活在一種「寒冷的危機」裡,但我想說,我們在台灣,也早已身處「溫水煮青蛙」的現場。
- 當你發現有些老師明明做的研究與中國有關,但是從來不提中國;
- 當你聽說,有老師想表達意見但要求匿名,因為怕影響合作、怕被投訴、怕被列入黑名單或在前往中國時被消失……
這就不再只是政治問題,而是學術自由與真實教育的生死存亡線。
如果我們不想活在謊言裡,就必須從方方面面,守住我們說真話的權利。
而這份來自英國的報告,提醒我們:中國共產黨的壓力不只存在於牆內,它正透過學生、資金與敘事,到處滲透。
參考文獻:
New UKCT report on China studies + Universities regulator guidance comes into force(https://ukctransparency.org/new-ukct-report-on-china-studies/)
UCL bans lecturer from China course to protect its ‘commercial interests’(https://www.telegraph.co.uk/news/2024/03/08/ucl-bans-lecturer-china-course-save-commercial-intere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