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想起濱口龍介的電影,鏡頭連貫著訴說各種人際關係的微小困境,或許也沒有突如其來遭逢什麼災變,也算過得順遂,但總有一些小哉問諸如「咖啡會算是一種豆嗎」、「人為什麼那麼喜歡看海」、「喜歡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喜歡聽小眾樂團是喜歡小懷是喜歡樂團?」,相較起哲學政治議題之沉重,真正串起人與人之間日常的議題從這裡開始。
小說擷取了日本直木賞小說的節奏,拋開純文學現代主義式的拖泥帶水,要短句,作者嫻熟的文字連接技巧使得行與行之間不需分段,即可讓敘述順暢的銜接至另一場對話另一齣時空,每一次,她都能找到精準的譬喻當作文字攀岩的定位點,諸如「浪花之所以一下就死掉了,是為了掩蓋地形的起伏」裏頭曼妙的如蕨生的句子但我想最能深得人心的一曬主角內心中的自我揭露為什麼不擅長經營關係﹑自己所需要的愛、陪伴、偶像......人們是熱衷於窺探他人的愛與恨、小善小惡呀,而且她希望的東西小小的,就可以滿足了。

就像咖啡廳裡的一顆肉桂捲那樣,也不怎麼挑嘴,有肉桂捲便歡喜。青春的原色本就不是或酸或甜草莓奶昔制服少女戀愛泡泡,像是照片的RAW檔,一切的色彩都灰灰的,那也不過是很樸素的風景,卻保留更多的風景心境。
作者在這篇短篇小說集裡,多方嘗試各種題材的變奏風景:有卡夫卡《變形記》、陳思宏的《鬼地方》、神小風《少女核》,自然,最好寫的依然是那個跟自己一樣年紀的視角,避免在文字的年齡上作弊,散文做小說反而可以讓自己自由一些。
個人很喜歡〈瑪莉〉這篇,那種歹戲拖棚的場景,電影能夠快轉閃躲,但現實的人生則不然,很多的歹戲往往吊人胃口,不讓你一開始就棄坑。世界上多的是那種需要有人聽她說話才會感覺活著的那種人,跟那種人生活久了,她的辛苦也會傳染到自己身上。這是青年寫作者當中很難擺脫的潔癖觀念,有時候爛人會比好人還難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