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一直覺得一件事很奇妙:
許多神明,原本只是故事中的角色。
例如孫悟空、哪吒、楊戩、哪怕是關公…… 有些來自小說、有些源自歷史人物,卻都逐漸變成了被信仰的對象。這是怎麼發生的?
神,是人創造出來的嗎?還是人只是「發現了」神?
✦ 神話,是信仰的起點還是終點?
西遊記、封神榜──這些作品的角色,本質上是文學塑造出來的。
但到了後來,有人開始拜、有廟宇出現、甚至形成祭儀與宗教系統。
其中少數神祇,如關聖帝君(關羽),的確是歷史上存在過的人。
但你若去翻歷史記載,那位關羽其實與現代信仰中的形象相差甚遠。
所以問題來了:
是人們「需要」神明,才用故事去塑造?
還是這些角色原本就存在於靈性原型中,人類只是把祂們召喚出來?
✦ 「反骨仔」們的信仰源頭,是反叛還是希望?
現在流傳一個滿有趣的說法:
「孫悟空、哪吒、楊戩」=天庭三大反骨仔。
如果你認真去看這些角色的故事,你會發現:
- 他們不是無惡不赦,而是「反抗體制 × 擁有情感 × 保有初心」
- 他們面對的「天庭」常常象徵的是腐敗權力、形式教條
那麼──
是不是其實:
「反骨」是一種投射,
而信仰他們的人,其實想要的不是叛逆,而是── 在壓制中保有自由,在恐懼中召喚勇氣,在現實中守住希望。
✦ 神造人,還是人造神?
如果神明能由小說變成信仰,那麼信仰的基礎到底是什麼?
也許:
- 是人們面對世界時的不安與未知
- 是對秩序、保護、意義的渴望
- 是情感無處安放時,所顯化出的容器
所以,我不會去斷定那些敏感體質說自己能「感應神明」的人是真是假。
畢竟,我自己都不敢說絕對沒感受到過什麼……
更何況,我家也曾經發生過無法解釋的「靈」事件。
與其否定,我寧願選擇:
「不全信,但保留空間。」
「不全拜,但不輕視。」 「神明存在與否,交給宇宙決定;我只說出我的思考與觀察。」
✦ 結語
也許所有的信仰,都只是語氣的聚集。
那些神明,不是被人創造出來,而是在人們一次次說出祂們的名字、畫出祂們的樣子、祈求祂們保護的語氣裡──慢慢「顯化」了。
而我們拜的不只是神,是自己內心的某一塊:
- 渴望公平
- 渴望守護
- 渴望有人在黑暗中聽得見我們
所以「反骨」的神明,也是愛的形象。
他們只是替我們把那句話喊出來──
「我不是想背叛,我只是想活出一種,比現在更值得相信的光。」
✒️ 筆名|紫星夜
(這些只是我個人胡思亂想,我其實是正經戀愛頻道。)
📎 整理:紫書雅 × 紫夢雪 × 南宮婉兒














